4.1.1学科建设规划

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一、学科布局总体情况和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1.学科布局总体情况

上海音乐学院现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国内顶尖一流学科,包含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和音乐应用等“四轮驱动”的完备学科体系。“艺术学理论”包含艺术哲学与批评、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艺术教育理论、艺术管理等二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包含音乐戏剧(歌剧与音乐剧)研究、媒体与舞台艺术、音乐与科技等二级学科。

学校现设有作曲指挥系、音乐学系、管弦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民族音乐系、音乐教育系、音乐工程系、艺术管理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音乐戏剧系、数字媒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基础部等15个教学单位(含附中、附小),办学层次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设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0个本科专业。

学校学科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其中,优势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稳居国内顶尖水平,参与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A+评级,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也持续获优。

2.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2025年,学科整体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音乐与舞蹈学”综合实力保持国内顶尖、进入世界一流音乐学科前列。

学校将统筹三个一级学科协同发展、持续优化三个学科建设策略,发挥优势主体学科引领作用,强化重点支撑学科和交叉融合学科作用,实施音乐人工智能、音乐康疗等交叉学科的培育与建设,重点提升音乐人工智能各领域的技术线路与实践应用、音乐康疗领域以原创为引领的实践应用,形成新的学科深度融合、协调互补的发展格局。


 “音乐与舞蹈学”为优势主干学科。必须筑牢该学科持续保持国内顶尖、成为世界一流的目标。特别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学等方面继续引领学术发展。

 “艺术学理论”为重点支撑学科。致力于在国际化语境中对中华文明中的艺术(音乐)现象以哲学的理论架构进行再诠释,运用人文学科的方法和视角来关注当代音乐现象和艺术生态,形成一批具有音乐特色的高水平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为“音乐与舞蹈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打造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音乐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

 “戏剧与影视学”为交叉支撑学科。构建中外歌剧与音乐剧舞台排演体系;聚焦音乐戏剧创作评述和理论研究、音乐影像文献研究;立足戏剧及影视音乐创编,数字媒体及舞台艺术创新。以“具备世界顶级歌剧院水准”的上音歌剧院为平台载体,推动产学研融合,发挥上海区位优势,深入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服务。


二、以一流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音乐与舞蹈学”学科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和主干学科。特别聚焦以下5个重点研究领域:

音乐创作研究:作曲、作曲技术理论与电子音乐,涵盖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

音乐学研究:中外音乐史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作品分析等,主要为理论研究;

音乐表演(器乐)研究:包含管弦乐演奏、民族管弦乐演奏、钢琴演奏、指挥艺术、现代器乐与打击乐演奏,涵盖表演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

音乐表演(声乐与舞台)研究:西洋声乐表演、民族声乐表演、歌剧表演、音乐剧表演,涵盖表演理论研究、舞台总成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

音乐应用研究:包含音乐科技与艺术、音乐数字媒体艺术以及相关跨学科交叉,涵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一流大学都具有鲜明的一流学科印记。学校通过一流学科“音乐与舞蹈学”建设,以这一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为新的基础,带动一流大学整体建设,使其成为上音学科建设的核心基础与“发动机”,使其位于上海、全国乃至世界音乐学科前列。并以此为牵引,提升重点支撑学科“艺术学理论”、交叉支撑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建设能级,深化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与特色学科方向,真正做到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从而高水平培养拔尖人才,高起点参与国际竞争,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高品质助力城市发展,高能级支撑产业转型。


三、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举措

通过重大学科建设任务牵引与学科机制改革创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拟重点推进落实以下十大主要举措:

举措一:持续建设“具有学科灵魂”的国际一流歌剧院。在建成和试运营的基础上,正式运营上音歌剧院。坚持“上音主体、歌剧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的运营方针,使之建设成为世界歌剧艺术实验中心和新剧目首演地,并建成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平台、跨学科协同联动的学科能力提升平台,全面服务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建设。

举措二:在汾阳路校区拓展地块创建“国际音乐教育园区”。充分融入上海市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整体规划布局,在极具历史风貌和底蕴的汾阳路校区拓展地块打造高标准“国际音乐教育园区”。深度加强与世界一流院校、机构的合作,通过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拓展学校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办学环境,提升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力,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人才,建成辐射长三角、引领全国的国际音乐教育高地。

举措三:完善“大中小一贯制”“创教演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育人定位,持续推进面向本科、附中学生的《“珠峰”“登峰”人才计划》和面向研究生的《拔尖人才孵育计划》。纵向相互衔接、分层实施,横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集聚和培育国际一流名师大家,建设多元化实践支撑平台,立体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开放多元,前沿前瞻,追求卓越,引领社会”为核心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研究生科研产出能力,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建立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助华”的国际音乐人才。

举措四:总结深化“上海乐队学院”顶尖乐队演奏人才办学模式。认真总结由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联合创办的上海乐队学院办学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办学模式,将“行业导师+校内导师”“课程+舞台”组配结合,打通“学院派”和“实战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培养模式办好上音管弦乐队学院与民族乐队学院,提炼培养世界顶尖乐队演奏人才。

举措五:深度对接上海世界级“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以上海市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计划”为依托,延揽国际顶尖师资,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催生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深度对接上海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跨领域、跨学科培育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领军人才,满足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行业和产业进步。

举措六:以“音乐艺术研究院”为核心平台整体牵引高水平科学研究。在创办于50年代的音乐研究所的基础上,提升建设高水平的音乐艺术研究院。以此为牵引,通过实施“有组织、有特色”的科研,契合优化学科布局,以高水平科研工作全面支撑三个一级学科,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同时,结合音乐与科技研究中心(含音乐人工智能)、音乐康疗研究基地、融媒体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群,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特色学科方向高质量创新发展。

举措七:以“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为核心平台整体牵引高水平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宗旨,依托学校学科结构完整优势,联动上音“国际艺术家咨询委员会”,充分聚焦音乐教育、文艺创作、艺术产业的重大前沿与现实问题,尤其在“长三角一体化”“文化润边”、国际同行学科评估等重点领域产出智库成果,发挥高端智库育人咨政启民的作用,打造国际一流智库。

举措八:持续建设“长三角音乐教育与艺术产业发展联盟”。在联盟体制下,汇聚区域内16所高等院校、音乐家协会、产业平台等形成合力,整合高校、政府、行业各项优质资源,在联合办学、产教融合、文教结合等方面着力推进一批重要项目,以高水平成果积极推动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建设与区域一体化战略。

举措九:创设少数民族音乐人才育成基地及高层次音乐管理人才项目。以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专修班和新时代民族班为实施路径,通过培养层次、学科方向、育人模式的拓展与能级提升,为服务国家战略、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建设输送紧缺人才。同时,继续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与文化润边战略,持续推进润疆、润藏、润蒙、润滇等系列优质项目。

举措十:全面构建“以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在初步形成治理体系“1+6”核心构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的工作体系。以此为引领,建立完善一套基于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一流指标体系”“战略管理体系”“决策执行体系”“资源配置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荣誉表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