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晚,由上海音乐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海上·音》在兰心大剧院首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获得媒体高度关注和业内高度评价。该剧将连演三天。
《海上·音》以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以避难于上海的犹太音乐家与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渊源和中西方音乐艺术文化交流为故事缘起进行剧目创作。展现了中国人民和犹太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现了共同对音乐的热爱和虔诚,展现了面对侵凌和暴政的相似境遇和情感,讴歌双方深厚的国际民族友谊和人间真情,抒写了一曲曲超越时空来自海上的音符。
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等中央媒体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990早新闻、劳动报、青年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东方网、上海热线、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教育政务微信微博等上海主流媒体都对此作了重点图文报道。
上音与犹太音乐家有着非常深的渊源。1927年国立音乐院成立后,聘请了数位外籍音乐家和犹太人音乐家任教作曲、钢琴、声乐、弦乐,建院之初,国立音专每个系,都有犹太音乐家任教甚至领衔,为上海培养了一批优秀音乐人才,这批音乐人才日后成为了中国有影响的音乐家。如戴粹伦、陈又新、徐锡绵、谭抒真、陈宗晖、毛楚恩、范继森、李民强、丁善德、瞿希贤、桑桐和汤正方等。其中,德国犹太人弗兰克尔更将奥地利犹太音乐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的和声体系和瑞士音乐理论家恩斯特.库尔特线条对位理论第一次介绍到中国。犹太音乐家为中国音乐和音乐教育事业的起步、发展及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犹太民族音乐家与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艺术文化交流是深远的。同时,上海著名的犹太俱乐部即位于现上音校园内。
该剧的出品人、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说:“我们的每一步选择,都是由我们学校办学的历史、我们所面对的当前形势和对未来的期许所决定的。是历史,选择了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成为中国最早新型音乐高等学府;是历史,选择了上海音乐学院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高等音乐学府;更是历史,选择了无数上音人活跃在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之上,成为传诵音乐历史、传播音乐艺术和传承音乐教育的无上荣光的一员。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以尊重和缅怀历史的心情,创作了原创音乐剧《海上·音》,用以表达上音人对犹太音乐家的敬意和感谢,亦在提醒勿忘历史和勇于创新的决心!希望可以将朝气蓬勃的正能量通过音乐的方式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直至深入人心!”
《海上·音》创作阵容强大。该剧特邀赵光作曲、周小倩导演、马达编剧、李琦编舞、方琼声乐指导。曾成功创作音乐剧《楼兰》的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任赵光教授坦诚此次创作“完全把自己沉进去了”,他说:“考虑到故事背景的特殊性和戏剧内容强烈冲突等因素,创作动机首先是将带有犹太音乐元素的小提琴独奏片段贯穿其中,但是并没有局限于传统严肃音乐风格的写法,剧中不乏有R&B、软摇滚以及流行乐风格结合咏叹、宣叙调写法的唱段,重唱唱段较多,结合合唱中多声部复调化写作,风格性较强且紧扣戏剧情景。如《干杯》三重唱加合唱具有法国浪漫情怀,《如果世界没有爱》(女主角独唱)和合唱舞蹈段落《搬》虽然风格情绪迥然不同,但都有布鲁斯音乐元素,《爷们儿》则是软摇滚Soft Rock,或称为抒情摇滚。另外,几段带有合唱的舞蹈场景也会很精彩,比如《十里洋场》,《搬》,《最后的斗争》,《上海的夜》等富于动感。这些对于演员的声音和肢体控制能力都非常具有挑战性。”
剧中角色的扮演者均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在校师生担当。从7月中旬建组、排练至今,经历了一年中上海最为炎热的时节。全体演职人员放弃了暑假休息的时间,真情真心地投入,酣畅淋漓地排练,在纷飞的汗水中洋溢热血的澎湃,体验先辈在民族大义前奋起抗争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他们呈现给广大观众一台兼具高艺术水准和高审美品位的倾情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