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座谈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上音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上海浦东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罗建川,以及上海港码头号子传承人韩纬国等骨干民间艺术家参加会议。会议由上音教务处处长周湘林主持。
中国古代有“惟乐不可以为伪”、“审乐知政”之说,通过音乐可以观察到时代社会气息和政治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港码头号子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口传文化,在口口相传中传递着时代信息、地域特征和思想情感。而在这种传播中,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丢失一部分原始风貌。做好原生态文化保留,清晰梳理文化变迁之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有着科学发展的意义。
会议中就上一次会面提出的合作方向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规划,明确实施进度、提出项目基础条件与准备工作、项目运行管理及预期目标。林在勇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要务实、具体,详实执行内容。他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称塘桥镇的老民间艺术家是“非遗年轻人”。项目目的在于精神重建,将历史文化持续做下去。在生产性保护工作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创新。
在听取“上海港码头号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汇报后,关于项目具体实施内容方面,专家教授与民间艺术家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意见,提出有益的意见。周湘林强调“第一线民间艺术家”的艺术价值,我们不仅要做好历史资料的整理、恢复,也要把当代“民间”艺术家口传心授的演唱保存好,做好历史传承工作。肖梅教授在码头工人不同流派引出的不同版本,相似码头号子的连共,演出多样性,码头号子的再创作,普及工作以及装置艺术、“活动生态”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议和设想。郭树荟教授立意“上海文化名片”概念,提出原生态“原本的土壤”与“当代创作的复活”的重要性,提出我们需要尊重历史,传承历史,加强历史的认识和现代的审美。叶国辉教授讲,码头号子是劳动状态的发音,我们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并提出,码头号子表现形式单一的问题需要研究。张旭儒教授提出需要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精准度,关注历史环境产生与现今社会的环境差异。并提出可以以“音乐剧”的形式,将上海港码头号子背后的历史故事挖掘出来。张玄老师对于码头号子的可被创造性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设性意见。
该项目已成为上海市市级财政项目重点评审项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高等音乐教学实践”为载体。会议后,塘桥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及民间艺术家参观了我院校史馆,并向非遗项目工作人员赠送历史文书资料,项目执行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