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级学科设置简介

时间:2016-10-30浏览:810

一、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是有关一切艺术门类一般性规律的理论学科。音乐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具情感抽象的子学科之一,艺术学的原理经过音乐理论的验证,其学科特性便可得到更为深刻地彰显;将音乐学理论的研究提升至艺术普遍性的高度,是艺术学理论架构最终得以完成的必要保证。基于自身理论传统与学术背景,上音的艺术学理论博士点的学科构想是:以音乐艺术及其理论为出发点,整合其他艺术子学科的方法与视角, 深入整体艺术的学理研究,在深化音乐学理论建设的同时,丰富与提高中国的艺术学理论体系架构。

上海音乐学院自创立伊始就拥有悠久的理论研究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在沈知白、钱仁康等老一辈学术大师和杨燕迪、林华、韩锺恩、洛秦、萧梅等当今著名学者的努力下,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与哲理深度的成果(如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洛秦《音乐的构成:音乐在科学、历史和文化中的解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本学科致力于在国际化语境中对中华文明中的艺术(音乐)现象以哲学的理论架构进行再诠释,在艺术哲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艺术美学与批评、艺术教育哲学与方法论等学科方向,运用人文学科的方法和视角来关注当代音乐现象和艺术生态,最终通过直接参与中国的音乐与艺术实践活动,对我国的艺术学学术品位的提升与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目前,本一级学科在艺术哲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领域招收相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二、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科在八十余年的辉煌历史中,培养了无数著名音乐家,为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多年来,学科形成了以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为核心、音乐表演为基础、音乐应用与科技为特色的体系。在中国近当代音乐创作与研究、作曲技术理论、传统音乐的当代转型、中国古代音乐及西方音乐研究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前沿。

本学科含作曲、作曲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科技与应用五个方向。近年来通过创新理念、深化内涵、调整布局、增加投入、凝聚人才等措施,学科获得了突出成效,成绩显著。1996年和2001年连续成为上海市教委第三、四期重点学科;2005年为上海市的第二期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本学科成功申报和建立了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上海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周小燕艺术大师工作室、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平台“钢琴艺术”等重点学科项目。与之配套,我院的研究生教育作为学科建设的又一个支撑平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音乐学院之一,本学科建设一直坚持精品人才培养方针,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及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优秀的教师队伍,科研总量及品质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的精品人才战略得到充分体现,高端人才培养取得巨大成就。

目前,本一级学科在作曲、作曲理论、音乐学等领域招收相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作曲、作曲理论

本博士点建立于1991年,2005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优势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的创建人为我国老一辈的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丁善德教授。他对作曲技法、复调及管弦乐法所作的大量理论研究,以及由他亲自培养起来的一大批作曲家和理论研究人材,为该学科点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科点有教授17位。其中桑桐教授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许舒亚教授代表我院作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学科带头人有许舒亚教授、林华教授、徐孟东教授、何训田教授、贾达群教授。

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音乐观念、音乐理论、作曲技法的发展态势及其研究,并涉及到研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流派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在创作思维、结构观念及具体的技法运用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其中也包括了和声、复调、管弦乐法及音乐分析等作曲技术理论的历史沿革以及它们在二十世纪音乐中的演进,同时也涵盖对这些技术理论在创作中的实践等课题的研究。
音乐学

本博士点是我国音乐学领域最早建立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建立于1983年。1996年成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5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特色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的创始人为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钱仁康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音乐作品分析以及外国作家与作品研究。学科点现有教授22位。

该学科点所在系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科带头人有钱亦平教授、杨燕迪教授、韩锺恩教授、洛秦教授、赵维平教授、肖梅教授、陶辛教授。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乐律学、东方音乐研究、西方音乐史、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钢琴艺术理论、流行音乐研究、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当代音乐研究等。
三、戏剧与影视学

音乐戏剧是指以音乐作为主要媒介和语言核心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最能体现国家民族艺术发展的水准并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创作和表演实践既有自身的语言及形式特征,也须契合戏剧、音乐形式的一般规律。本学科的宗旨就是对这些特征及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学科在音乐戏剧理论研究与创作表演实践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便致力于西方歌剧的传播普及和歌剧形式的洋为中用;50年代起,开始筹划歌剧理论、表演和创作实践的研究教学体系;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歌剧中心——周小燕歌剧中心,涌现出了著名作曲家金复载、赵光,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方琼、顾平、宋波,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曹通一等杰出的音乐戏剧创作表演人才。

以于会泳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在中国戏曲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现今拥有以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林华教授,音乐学家杨燕迪教授、音乐戏剧研究家陶辛教授为首的强大研究团队。重要研究成果(如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林华《歌剧概论》、沈旋《论巴洛克歌剧的戏剧性》、陶辛《定义音乐剧》、杨燕迪译著《作为戏剧的歌剧》及大量优秀博士论文)在国内学术界占据领先地位。

目前,本一级学科仅招收戏剧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综上,我院的整体学科实力目前在全国的音乐学院中无可置疑处于“塔尖”地位,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专业音乐学院之一。由于我院拥有艺术学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点,客观上已形成以“音乐舞蹈学”为全院重心与核心,以“艺术学理论”和“戏剧影视学”为补充和拓展的学科态势与布局。根据上海最新一轮的学科优化布局调整方案,我院的“音乐舞蹈学”进入“高峰一类学科”的候选,而我院的“艺术学理论”和“戏剧影视学”则进入“高原一类学科”的候选。这样的层次区别和定位非常符合我院当前的学科实际,学校力争在“高峰高原”的学科建设中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路径,为实现“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