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工作报告

上海音乐学院七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寄情于上音,无愧于时代

——在上海音乐学院七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9327日)

廖昌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作2018年度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是上海音乐学院改革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二步走”的开篇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关心指导下,上海音乐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坚持“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艺术科创、国际交流、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艺术实践、校园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一)学科建设持续稳步推进,斐然成绩添彩上音水平

20183月,学校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名单,这是继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音乐与舞蹈学”获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后,我院学科建设取得的又一突破。依托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学校创建9个省部级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校稳步推进专业博士学位点建设工作,新增大提琴表演艺术、民族声乐博士招生方向;有序扩容戏剧与影视学招生专业与方向,为学校三个一级学科的协同发展与下一轮学科评估奠定基础。2018年,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院获得艺术(音乐)类A+等第评价。

学校稳步推进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为平台,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通过“中国传统审美与音乐体系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器乐与音乐非遗活态化传承”、“中国传统声乐与文化自信当代性共享”等三个方向的项目实施,打造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基地,获得省部级立项。

(二)搭建梯队汇聚优质人才,“引培并举”勾勒上音业态

师资队伍建设。2018年,我院廖昌永、叶国辉、杨燕迪、许舒亚4位教授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王之炅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新增“国字号”人才领先全国同类音乐院校。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高校“东方学者”青年学者2人。学校持续实施“双馨双成”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音才辈出”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扶持40余项教师培育项目。7名青年教师获“高校青培”项目立项。继续推进柔性专家引进和驻院艺术家、专职艺术科创人员的国内外招聘工作,全职引进18人,柔性引进78人。

管理制度建设。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制定《上海音乐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科创专职岗位管理办法》等文件,将师德建设与人才引进、职务(职称)评聘、导师遴选、评优奖励等挂钩,并设立专职科研、专职创作、驻院艺术家等岗位,形成人才梯队建设形态。

学校全局考虑并制定2018年绩效考核奖励方案,积极获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争取到竞争性项目人员经费不纳入绩效额度的政策。2018年教师绩效收入总体增长明显,教师收入待遇不断提升。

学校注重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加大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力度,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优化管理流程。2018年,学校预算执行率提高到99.91%,并列地方高校第一。

(三)教学改革助推人才培养,力攀“珠峰”打造上音栋梁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各项人才计划。2018年,“音才助飞”计划进入第三年,资助多名优秀学生参与国际重大比赛并为国争光;启动“拔尖音乐人才培养”机制,内含“珠峰”计划、“登峰”计划两项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艺术人才的“精准培育”新机制;受全国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托,撰写《全国音乐艺术类研究生核心课程编写指南》及《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建立陈宏宽教授大师工作室,邀请声乐艺术家哈特穆特·霍尔、指挥家约玛·帕努拉、大提琴家王健等开设大师课、举办教学音乐会等。

教学成果。《一流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音乐专业国际化人才》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另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本轮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达到历年新高。本年度获市级精品课程2门、本科重点教改项目2项、优质在线建设课程1项、“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建设项目”1项等。

师生获奖。2018年共547人获633项国内外奖项。学校师生在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国内重量级赛事中保持着一贯的领先优势,并在世界顶尖音乐赛事中获得很大突破。其中,施宇成获第67ARD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中提琴组)第二名,雷羽获2018年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家比赛A组冠军,蒋益梁获第55届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第四名,刘芮冰获2018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三名,张润获首届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国际小提琴比赛亚军,容蓉获2018IAO-RCO首届国际管风琴大赛第二名,刘铭获第七届留托拉斯·韦布拉国际双簧管比赛第一名,花卉获里匹策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四名,陈家怡获2018第二届上海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四名等,向世界绽放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中国风范,向世界彰显中国实力。

2018年,招生工作有序开展,毕业就业稳步提升。本科生、研究生招生报考人数持续增长。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9.29%,签约率为52.86%

(四)艺术科创聚焦文化自信,扎根人民再推上音精品

国家级科研成果。2018年,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文化创新工程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取得重大突破,领先于全国同类院校。其中,《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西方现当代音乐分析体系与方法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立项。《沉浸式虚拟现实跨媒体展演工程系统开发》项目获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立项,《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研究》入选文旅部综合改革专项重大课题。2018年度我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共立项17项,再创立项数新高,年度资助总额列全国首位。

省部级科研成果。《中国歌剧学科体系构建与研究》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立项,《音乐与舞蹈学国际同行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立项,《中国当代音乐事业发展研究》获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计划立项。《作曲与分析》《城市音乐研究的语境、内容与视角及“中国经验”的方法论思考》分别获得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奖”著作类一等奖、论文类一等奖;《序列音乐技术的中国化研究——十二音创作技术与理论的发展(1980-1990)》《南宋“双胜子急”音乐的传承》分别获得论文类二等奖。

艺术创作推广。学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有关文艺创作的方针政策,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目标,创作、首演、推广一批精品力作,树立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原创歌剧《贺绿汀》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演出,吸引现场观众达3万余人,在线收看超过50万人次,主题歌MV网络点击量超过700万,被新华社称为“新时代的精神长征”。原创歌剧《汤显祖》20181月出访捷克、匈牙利,并在欧洲青年歌剧节上作开幕演出,刮起“中国旋风”;原创音乐剧《梦临汤显祖》12月赴台湾联合演出,助力两岸双城青年文化交流。交响幻想曲《炎黄颂》献演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式,由我院交响乐团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学生乐队联袂献演,共颂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媒体交响剧场《良渚》、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跨界融合作品《东去西来》等一批大型舞台作品在全国及海内外巡演推广,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国文化精神,刮起上音“原创新风”。

(五)国际交流推进“品牌”趋向,多方共识呼唤上音影响

2018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国际合作交流发展新共识,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国际影响力取得稳步提升和多方位延展。2018年共接待了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境外音乐家、学者、师生代表团、音乐院校长、机构负责人以及使领馆专员;共有67305人次赴3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各类文化交流、访问及演出。

国际影响。依托上海当代音乐周的品牌影响力,学校成功获得国际当代音乐协会(ISCM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举办权,以此提升在当代新音乐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专业话语权。学校与中国唱片公司合作“上音(SHCM)”唱片品牌厂标,并于第52届法国戛纳国际音乐博览会上举办“上音时间”主题活动,首发中国唱片“黑胶复兴计划”第一、二号唱片——《梦临汤显祖》和《丝路追梦》。学校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欧洲室内乐联盟学院联合成立“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中心”;举办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CIMCIM2018年年会、第二届艺管国际·上海论坛“歌剧与中国”等学术活动,打造高端交流与合作平台,占领学科高地。同时,上音人与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交响乐团、俄罗斯马林斯基大剧院交响乐团等世界一流乐团合作演出,参与古巴、秘鲁、朝鲜等国事访问文艺演出,参加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艺术节、挪威宋雅皇后来华访问等文艺演出,在世界范围内唱响“中国之声”、“上海之音”。

合作办学。学校着力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大力推进双向留学模式。全年共有12位学生获得资助,分别赴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等院校交流学习,有333次学生获资助赴欧洲、美国、亚洲等地短期交流学习、比赛及演出2人获得国际组织实习项目。上音-英皇联合学院、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等创新办学机制完成2项本科招生国际合作试点;学校完成与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联合培养高级演奏家项目的首次招生。

(六)音乐思政传承红色基因,协同创新助力上音效应

音乐思政。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改革新形式,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上音学统。201810月,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揭牌,举办首届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论坛暨第二届全国音乐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协作论坛,创设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育人联盟。结合“音乐思政”新概念,将党支部建立在《贺绿汀》剧组,将每一场演出作为“行走的思政课堂”,探索并建立囊括“坚定信念、提升专业、丰富实践、饱满精神”四位一体作用的音乐思政教育新平台。面向社会推出音乐党课,先后走进徐汇、虹口、黄浦和复旦大学等区校;在院内设立“文化中国”系列思政课,并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登上“奋斗吧,我和我的国”音频思政空中课堂。“中国系列”课程《国之当歌》获市教委重点支持。

“美育”教育。本年度,近200名师生分为10支队伍,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系部书记、专职学生辅导员、外籍教师等组成带队导师团,率学生赴全国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举办文艺演出及艺术普及教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学校建立由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获得者俞丽拿教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盛利教授、上海市“四有”好教师称号获得者于丽红教授等艺术家组成的“美育导师团”,推动“美育”教育,培养未来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接班人,共迎上音后起之秀的崛起。

 上音效应。2018年“上音众乐”星期音乐会共举办15场,服务市民群众近万人次;原创歌曲《眺望》入选全国首批8首新时代优秀原创校园歌曲,学校师生受邀参加北京、上海“放飞梦想”全国校园青春歌会;原创交响乐《丝路追梦》上演于深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礼赞华夏文明,编织丝路新梦。学校与百度音乐战略合作,建立“上音专区”,首批上线作品共220首,作为国内首个高校音乐互联网阵地,开创了中国当代音乐的互联网展示分享平台。

(七)艺术实践注重文化承载,“赛”“演”联动塑造上音艺脉

2018年,艺术实践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加比赛和实践演出的联动机制。

学校举办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艺术比赛的融合。学校有多项传统文化艺术项目输出海内外,其中,《中国艺术歌曲百年》音乐会赴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演出,“敦煌古谱译谱成果”献演2019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静听琴说——古琴讲述中国故事”系列演出、讲座赴法国交流演出。

2018年,学校继续以“推出高质量的新人新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交流”三大主题参与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承办,推出28部新作,48位新人,共计1012场。期间“第4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共举办了72项活动,社会辐射面达数万人次。11月与上海国际艺术节联合主办《源远流长,寻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让古老的民歌焕发活力”。同月,举办《丝路-英雄》音乐会,献礼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八)校园建设初展宏图愿景,校园保障营造上音温情

校园建设。上音歌剧院主体结构工程完成,并通过上海市优质结构验收;各类大型设备完成采购,目前完成总工作量的85%;各类舞台机械、灯光音响设备开始安装,并于20181228日进行了一号子母升降台的升降,台下设备目前已经完成80%;各类声学精装修材料的样品均已确认,完成总工作量的60%;室外总体工程已展开,各项市政配套工作正按计划推进。零陵路新建教学区和音乐创作实践基地项目通过市优质结构评审,图纸方案、材料比选及外立面建设工作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室内精装修。零陵一期新建学生公寓项目获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市优质工程),我院基建处获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团队称号。

校园保障。2018年,学校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运行效能,以建设“平安校园”为目标,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多方位后勤服务,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共竣工修缮项目40余项,完成节能平台的改造建设工作;以“落实六T,规范管理,联动协同,行为育人”的理念开展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学校获评为“2018年度徐汇区消防工作先进集体”等。

回望过去的一年,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其中凝聚了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致以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引领道德、启迪思想、传递知识、无私奉献。但是,在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面临着新的难关和挑战,在谋篇布局学校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层层推进、聚焦重点、精雕细琢,高质量地完成学校发展的“第二步走”战略目标。

 

二、2019年工作展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学校“十三五”规划并推进下一阶段发展的攻坚之年。学校将持续深入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落实新时代的教学管理、新时代的人才建设、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新时代的合作交流,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学风建设。全力专注以下七个“力”,汇聚、开拓、探索、前行,全力实现“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打造国际一流精品教育。

(一)制度着力。进一步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完善依法治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探索艺术教育规律。加强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建设“组织架构扁平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内部控制责任岗位化、控制手段信息化、监督评价常态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风险防控机制。

(二)学科蓄力。进一步向着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学科发展目标稳步前进,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完成三个一级学科的内涵提升,形成协同联动格局,做细做实学科成果,总结学科建设成果点,调整优化学科方向,聚焦教育部“双一流”中期考核、第五轮学科评估、地方高水平大学中期评估、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等工作。

(三)人才合力。探索“双线并轨”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模式。“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音乐人才,“引培并举”建设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及梯队人才。进一步深入开展“音才助飞”、“音才辈出”、“双馨双成”、“登峰计划”、“珠峰计划”等人才培育计划。对接我院三个一级学科建设和各专业方向的需求,引入优质师资并提升原有梯队人员的能力,稳步推进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开拓高水平人才建设业态,打造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提升上音师生的荣誉感、获得感、归属感。

(四)科创增力。扎根生活、奉献人民,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出精品、出力作。以庆祝建国70周年为主题,推进祖国颂、英雄颂、和平颂、信念颂等题材的作品创作、排演、推广,举办纪念“梁祝”创作60周年等活动,协同传播推广,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以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研院暨下设八个中心为平台,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等重大项目为载体,深入推进国家级科创项目的培育与实施,持续产出重大研究成果,同步提升音乐艺术研究国际发表平台与学术研究能力。

(五)实践助力。用艺术实践打造“移动的课堂”,在致敬优秀、经典剧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舞台经验和艺术修养,坚定爱国热情,打造“传统文化深厚、专业学习精进、舞台表现从容、比赛发挥优异”的上音艺脉。学校引入优质资源,依靠协同创新机制,深入社会。承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参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大音乐会项目、举办“上音众乐”星期音乐会等,推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六)合作协力。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才交流双向机制,将学校原有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更加精细化和区别化,由广度到深度,夯实基础、做深内涵,探索全球视野下的音乐学院建设发展模式,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覆盖度,完善人才派出的力度和质量。以原创作品、优秀人才为平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

(七)建设奋力。学校将全面推进校区建设和功能布局的攻坚战,上音歌剧院年内全面建成使用,零陵路新建教学区和音乐创作实践基地年内全面投入使用;打造汾阳、零陵、淮海三校区联动机制,传统、现代、国际化办学理念互为配合,建设产业园和孵化基地,打造上音立体化功能区划布局。

2019年,学校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专题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对巡视整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推动依法行政和治理方式创新。

 

各位代表:

2019年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富于挑战也充满机遇。刚刚胜利闭幕的全国“两会”已为教育工作描绘出新的发展愿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面对新形势,我们既要坚定办学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也要结合当下的音乐艺术业态与高等艺术教育生态,深入思考我们的使命、方向和担当,积极筹划、周密部署,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音乐、无愧于教育。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寄情上音,为实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各位代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