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学校年度工作总结

上海音乐学院2019工作总结

[2019年概况]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含附中附小)。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51人,硕士生874人,博士生148人。全校教职工583人,其中专任教师315人。

学科建设。2019年,通过创新团队以及重大学科建设举措与学科机制创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形成新的学科制高点,提升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双一流”中期建设评审,建设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建设成效等获较好评价,同时梳理各项存在的问题;汇总年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果,向市相关委办局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启动2020年预算与规划编制;组织汇总编制2019年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申报材料,获“应用研究型”高校40%-60%排位区间(获评第6/10名排位),“音乐与舞蹈学”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二;建立国际同行评价机制:以《“音乐与舞蹈学”国际同行评价指标体系》科研项目为依托,对接欧洲MUSIQUE与英国QS排行评估指标,融入“中国方案”;召开首届国际艺术家咨询会议,对学校办学内涵提出专家论证与意见;组建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小组与相关机制。召开全校学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启动完善“双一流”建设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进一步推进落实“双一流”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与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教育教学。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形成了“1+2+23”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即承担“1”项市教委重点任务,在“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层面启动编制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2”个系整体试点,声乐歌剧系、民族音乐系获市教委立项支持,开展课程思政整体试点,民族音乐系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学校在上海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里拨出100万元经费,在全校遴选出“23”门校级“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实现了对所有系部、所有课程种类的全覆盖。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明晰音乐与思政交融的“音乐思政”创新育人模式。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举办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论坛暨全国音乐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协作论坛,创设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育人联盟。歌剧《贺绿汀》《春上海1949》结合“音乐思政”新概念,将党支部建立在剧组,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一路走、一路演、一路学,探索并建立四位一体作用的艺术思政教育新平台,被新华社称为“新时代的‘精神长征’”。2019年学校17项党建思政课题获立项;歌曲《一路走来》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音我的爱》获第四届全国最美校歌MV最佳作品奖;思政课作品《砥砺奋进七十年,奋斗成就中国梦》获上海高校学生讲思政课一等奖;5月,与团市委、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本科教学正式落地新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课程源头上进行顶层设计,要求课程设计、课程大纲在德育内涵、育人要求上有体现、有内容、有考核;课程体系设计在尊重维护原有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体系的同时,有机融入了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重点内容的育人要求。根据教育部“双万计划”相关通知,学校遴选出四个强势、优势、特色专业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通过上海市审批;获得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立项2项。加大研究生招生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博、硕研究生招生结构性调整,推进招生题库与考官库建设,推广海外招生平台。推进学科新方向培育,推出音乐治疗、钢琴修造、钢琴合作艺术、音乐戏剧导演、电影音乐制作、音乐影像志学等研究方向;继续探索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点建设,新增6个表演专业博士方向。2019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9.83%52名毕业生进入高校任教,77名毕业生出国(境)深造。

师资队伍。2019年,学校完成第三、四批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储备人才引进工作,专任教师占到教职工总人数的62%,其中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到51%,博士学位的占比提升至24.6%,基本完成各学科梯队的师资建设,尤其是表演学科引进的一批副教授层次人才,直接成为相关专业方向的中坚力量。创设并评选产生第一届“周小燕教书育人奖”。这一奖项同贺绿汀基金奖、萧友梅校长奖一起构成学校的三大奖项,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荣誉和奖励体系。成立“师德师风与本科教学质量督导组”,推出实施《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实施方案》《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办法》,在督察过程中发现、培育、树立一批优质课程、教师教学典型,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本科教学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并最终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视野开阔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俞丽拿教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音乐学系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李继武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盛利教授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于丽红教授获“四有”好教师称号,形成“德艺双馨”的教师示范群体。

艺术科创。2019年学校获批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3项;17个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比201811项增长54.5%,获资助项目数量连续两年高居全国榜首,其中,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项、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项、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项、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5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6个。完成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工作。重大科研方面:获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获2019年度教育部人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顺利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各1项,获2019年度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立项,《听园——声音景观空间》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2019年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另获批“2018年度晨光计划(A类)”1项。

国际交流。2019年共接待30个国家和地区(含港澳台)的586人次来访;有77226人次赴各个国家和地区(含港澳台)进行各类文化交流。接受来自38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216名。聘用外籍专任教师28名。选派学生284人次赴境外学习交流。学校与德国“大熊”音乐出版社签署合作协议,率先在世界顶级音乐出版平台面向全球发行“系列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共建第一个在海外成立的“中国音乐文化中心”;为庆祝中国艺术歌曲100周年,“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奥地利和德国上演4场;原创歌剧《汤显祖》登上世界顶级音乐殿堂——悉尼歌剧院和墨尔本艺术中心,音乐剧版《梦临汤显祖》参演爱丁堡艺穗节“聚焦中国”,并赴伦敦、汉堡展演。2019年完成外国留学生“上海暑期学校中国民乐项目”“‘一带一路’艺术文化人才培优”等2个留学生培养项目。

艺术实践。2019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师生参与国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和国庆花车巡演等重大文艺演出,亮相第二届进博会唱响志愿者之歌《年轻的力量》,参与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创办“AI+艺术欣赏体验会”;结对贵州盲童学校参与新华社“声在中国”音乐扶贫主题活动,获央视播报;推动文化“四润”(润疆、润蒙、润藏、润滇)深度合作与交流;开展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长三角巡演计划与剧院合作项目,助力“良渚”申报世遗成功。承办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推出1113场演出,继续举办校园开放周,持续打造新年音乐会、“上音众乐”星期音乐会等品牌项目,向市民提供近距离接触经典艺术的平台。

校园建设。915日,上音歌剧院以原创歌剧《贺绿汀》拉开序幕,正式启用,为上海增添了一座顶级的城市文化新地标。10月,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1323场演出在上音歌剧院呈现,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在上音歌剧院同时完成了两部世界经典歌剧,上音歌剧院率先在国内实现“一台两剧”高难度运作模式,被称赞为“国际顶级”。学校获得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628日,零陵路校区教学大楼正式启用,音乐工程系、艺术管理系、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等五系二院搬迁至新校区,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两校区办学格局初步形成。学校加快完善医疗体育设施,建立新校区后勤服务接待中心,连通两校区网络系统,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服务意识和水平,做好“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