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上音系列丛书重磅发布
发布者:唐天祺发布时间:2022-12-12浏览次数:8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1月27日下午2时,上音歌剧院管弦排练厅举办了上音建校95周年系列活动——《百年巨匠》上音系列丛书发布会。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卫,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党总支副书记刘丽娟,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原社长费维耀,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顾问张文禄,上音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党办主任汤隽杰,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余丹红,上音老先生家属代表黄德音先生(黄自先生长子),相关系部负责人等出席。发布会由党委副书记曹荣瑞主持。
《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同系列丛书为国内首部集中展示近代以来文化艺术巨匠群体的大型系列丛书,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大师们非凡人生历程的展示,追寻远去的巨匠足迹,现已列入党史学习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20年,上海音乐学院应文物出版社邀请,共同参与《百年巨匠》上音系列丛书编写工作,由音乐学系主任王丹丹教授牵头邀请四位中青年学者主笔,以当下上音人的视角,进行学术性与生动性兼具的解读,展现三位上音大师同国家民族、同历史文化、同当代世界、同20世纪风云激荡,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艺术成就。发布会上,党委副书记曹荣瑞对系列丛书给予肯定:呈现上音先贤蕴含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改革奋进的时代精神。三位先贤构建起中国音乐教育的专业建制与学科体系,培养了几代杰出中国音乐领军人才,引领上音人传承“和毅庄诚”校训精神,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在追寻音乐“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不忘使命初心,坚定理想信念。项目负责人、上音音乐学系主任王丹丹教授介绍到,音乐学系组织约请了四位中国音乐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承担三部书籍的撰写工作,金桥副教授撰写《萧友梅》传记,肖阳副研究员撰写《黄自》传记,王勇教授与邓姝老师合作撰写《贺绿汀》传记,撰写工作前后历时两年,他们深入挖掘史料,力图重塑历史史实,叙述巨匠传奇,翔实的史料图片与平易通俗的风格,带给人震撼感动的体悟。目前,《百年巨匠》上音系列丛书荣获上海音乐学院首批出版资助委员会资助。
王丹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兼音乐理论分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理事。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逾20年,教授《音乐学写作》《西方音乐史》《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等课程,领衔的《音乐学写作》课程获得2019年“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课程”建设立项,领衔的《西方音乐史》课程获2020年“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称号。出版著述教材9部,与钱亦平教授合著的专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获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科研成果优秀教材一等奖”、2007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及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西方音乐史导学》(与沈旋、梁晴教授合著)荣获2021年上海市首批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称号。与外祖父钱仁康、母亲钱亦平共同获得2021年教育部首批“教育世家”称号。
萧友梅、黄自和贺绿汀,是《百年巨匠》系列中6位音乐家中的重磅人物,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专业音乐家,又是热血沸腾的忠诚爱国者,在20世纪较为动荡不安的艰难时期,能够把握时代脉搏跳动的韵律,胸怀民族音乐发展的志向,以独到前瞻的宏大格局,坚韧务实的踏实作风,奠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推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高质发展,是中国百年党史中彪炳千秋的伟人,也是近百年上音历史中无可争议的巨匠。
《百年巨匠》萧友梅卷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出发,将坚实的史学材料与生动的文学语言相融合,立体还原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先行者、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开拓者——萧友梅博士传奇般的一生;描绘他以自己瘦削的身躯和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的性格,集结志同道合者推动时代的车轮向前,开启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的人才培养之路。他的清平一生,“辛勤卅载,披荆只手,乘风万里,满路豺狼,满天霜雪,满门桃李”;他的艺术实践,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艰难前行的恢宏历史画卷。
作者:金桥,音乐学博士,本科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曾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民族音乐学、音乐影像志等;主要著述包括《音乐鉴赏》《至纯的清泉》《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动画音乐与音效》《百年巨匠.萧友梅》等。
《百年巨匠》丛书·音乐篇
黄自卷
黄自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国立音专教务主任、理论作曲组专任教员,是最早全面系统地传授专门作曲技术和理论的音乐教育家。《百年巨匠》黄自卷运用传记体行文,秉承文献性、真实性、趣味性原则,以年谱为线索,穿插大师生活中所发生的逸闻轶事,展现出黄自在中国音乐教育体制的开创性探索以及中国音乐民族化道路的历史性实践。同时,对黄自家庭关系、师承背景、社会脉络、人物性格等历史细节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挖掘,并加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当下所举办过的大师相关缅怀、纪念活动,以及部分上音相关珍贵手稿,客观还原大师原貌,以今人的眼光,对大师们所经历的时代给予了不同视角的再现和解读。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等,主持课题《新时代高校校歌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以上音校歌育人系列展演活动为例》入选2020年度“阳光计划”。著有《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27—1937)音乐教育制度研究》,在音乐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策划主持多场上音校史专题系列学术活动,指导“海尚音苑”志愿者社团以“校史故事+音乐导赏”的艺术实践方式,面向校内外师生以及社会大众导赏经典中国音乐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百年巨匠》丛书·音乐篇
贺绿汀卷
贺绿汀是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一生为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鞠躬尽瘁。王勇教授是贺家的世交子弟,由他撰写了贺绿汀生平往事与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凸显了贺绿汀作为共和国第一代音乐教育家的风采;青年学者邓姝老师2020年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贺绿汀民间音乐思想》,在此基础上,她撰写了贺绿汀的音乐创作与代表作品与贺绿汀民间音乐思想的当代回顾部分,让读者对于贺老的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努力为读者多维度的呈现这位百年巨匠——贺绿汀。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大辞海》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科主编;丝绸之路国际演艺联盟首席专家;上海市“浦江人才”、“曙光学者”;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委员、上海市侨联副主席;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事业发展部顾问;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德国国家学术交流委员会(DAAD)学者、首位中德联培音乐学博士。近年发表各类文论专著逾百万字。
近年来,他始终坚持致力于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举办各类系列艺术讲座数百场。至今已连续十六年直播主持讲解上海电台的“星期广播音乐会”,被誉为“主持人里最懂音乐,音乐人里最会主持”的上海普及高雅艺术的首席专家。
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本科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继续攻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硕士、博士研究生,师从郭树荟教授。2020年毕业留校,教授中国音乐形态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研究领域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研究、贺绿汀民间音乐思想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等。曾撰写“筝界青年论坛”专栏,论文发表于《黄钟》《人民音乐》等期刊,合著《百年巨匠贺绿汀》(撰写第三、四章)。
伟人巨匠的人生传记,是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写就了中国音乐艺术历史大观的浓墨重彩篇章,亦为当下青年学子树立示范楷模,是极具价值的思政课程,为上音的立德树人创立了典范。发布会现场,廖昌永院长为《百年巨匠》丛书上音系列丛书项目负责人及四位作者颁发聘书,以表彰新时代上音人的精神传承。发布会现场,廖昌永院长为《百年巨匠》上音系列丛书负责人及四位作者颁发聘书
发布会上还带来了一场简短又生动的“校史音乐会”。肖阳副研究员以校史的视角带大家走进大师、深入作品,声乐歌剧系、管弦系、现打系及附小师生现场演绎萧友梅、黄自、贺绿汀的经典作品。上音师生在演出前深入大师作品、找专家编配作品、组织参与排练、最终完美呈现作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校史传播及校史育人的有效途径,展现出学院“教创演研一体化”的成果。上音作指系姜之国教授应声歌系主任方琼教授之邀,为本场音乐会将萧友梅的艺术歌曲《问》重新编配为男女二重唱版本,由声歌系彭楒然和徐俊鹏现场演唱,李玮捷老师担任钢琴伴奏,是歌曲爱国忧时情感的新的诠释。黄自的艺术歌曲《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由声歌系师生张天洋、乌列热、刘哲分别演唱。这三首作品都是中国艺术歌曲之典范,为后来的艺术歌曲创作奠定了标准和风格。女声小合唱《西风的话》更是将黄自音乐中对青年一辈和风细雨般亲切的问候演绎得恰到好处。管弦系黄秋宁老师与杨康同学共同带来的《秋思》,是萧友梅的重要器乐代表作之一,作为目前有史考证的最早中国大提琴独奏作品,它以悠扬如歌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眷恋之情。贺绿汀钢琴独奏作品《牧童短笛》创作于1934年,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委托萧友梅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比赛的头奖作品,也是第一首登上国际乐坛的中国钢琴作品,由附小的曹陈曦同学(指导教师:罗霄教授)现场演绎,童趣十足。上音老院长贺绿汀曾提出,“只有人民、民族和时代需要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博士研究生张功浩现场演绎贺绿汀谱曲的《嘉陵江上》,寄托着作曲家深深的家国眷恋之情。最后,由现打系的王羽桐、孙梦雅、李仁玉同学(指导教师:张妍副教授)带来巴扬三重奏演绎贺绿汀的经典抗战歌曲《游击队歌》,该作品手稿已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革命文物目录,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光辉历程的重要见证。新时代以来,在推进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上音通过“上音众乐”“上音人讲堂”“校史记忆”“校史文化传播青春大使”等校史文化育人品牌项目的推广,着力开辟校史育人的新方式,通过挖掘校史中的文脉传承和人文积淀,以声情并茂的方式,将平面化的校史研究转化为动态化的校史展演,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与校史文化的传播,为校史育人铸魂。传承先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上海音乐学院在追寻音乐“中国梦”的道路上,坚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积极服务社会扎根人民,积极承担文化自觉与自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浸润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四有时代新人,以先进文化、精神、传统为导向,延续上音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在上音百年新征程上铸造新辉煌,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