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工作报告

上海音乐学院七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工作报告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高质量培养拔尖创新艺术人才

——在上海音乐学院七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廖昌永

2023426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2022年以来的工作,请各位审议。

一、2022年学校工作回顾

2022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疫情防控与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办学整体水平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音乐与舞蹈学”获批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中连续三年蝉联第一;“音乐表演专业”连续两年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一。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艺术表演”中位列第43位,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三个一级学科均取得佳绩,其中“音乐与舞蹈学”持续保持优异成绩。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全院协同,打赢上半年的“大上海保卫战”和下半年校园疫情应急管理攻坚战,并举办了数十场线上“战疫音乐会”;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圆满完成本硕博网络招生工作和硕士研究生国考工作。

——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9项;完成音乐教育、音乐剧专业的本科新专业备案与论证工作;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3门,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

——组织创建并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音乐党课”再次入选市教卫党委示范党课,“行走的音乐思政”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2年共有约478人次大学部学生、460人次附中学生获国内外重大赛事奖项。2022届毕业研究生去向落实率为96.04%,本科生去向落实率为97.66%

——引进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完成第一批9名特聘专家的选聘工作。入选东方学者特聘教授3名,宝钢教师奖1名,上海市“浦江学者”2名,上海市“曙光计划”1名,上海市“晨光计划”2名。入选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提名1人;3名教师在第二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另获得市级和教育系统三八、巾帼奖共5项。

——原创歌剧《康定情歌》获20222023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另获批国家级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8项,上海市哲社项目2项;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保护单位优秀等次,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优秀等次3人。

——成功举办纪念建校九十五周年大会和“上音人红色三部曲”专场音乐会,同时启动百年校庆筹备工作。发布《领航》《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第二辑》《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第二卷》《百年巨匠》等一批代表性学术出版物。

 

回望2022年,全院教职员工共克时艰、同谋发展、协同一心,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艺术科创、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组织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立“上音书院”五育融合创新平台,推进一流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内涵提升计划,全面实施“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举办“师德讲堂”“俞丽拿从教六十周年音乐会”等活动;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教师团队获评为全国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附中实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和“副班主任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德育新模式、新思路。

二是继续实施“两个年”建设,助力学校治理能力提升。

2022年,完成“综合改革深化年”“二级系部治理提升年”的“两个年”建设任务,在拔尖人才培养备赛机制、研究生机构改革、上音歌剧院运营机制改革、社教学院试点改革等21项改革方面取得成效。实施“总谱工作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和研判机制,实现KPI任务签约与评价考核的高质量联动,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实行“教创演研一体化”“大中小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增设歌剧学院招生方向,对标学科布局调整落实人才分类培养;修订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研究生手册》《附中重要赛事管理办法》等制度,制定《教材管理实施细则》。

三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型、学术型学位协同发展。

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优化各学科专业布局。加强优势实践型专业领域“音乐”“戏剧与影视”的远期规划和建设发展,丰富传统学术型一级学科“艺术学”的建设内涵;同时探索音乐人工智能、音乐科技与运用、设计与融媒体、音乐康疗等新兴学科的布局策略,积极发展交叉学科,以适应人才发展和社会需要。

四是持续推进高水平艺术科创,赋能城市软实力提升。

推出《康定情歌》《龙华魂》《忠诚》等一批重大文艺原创作品,将创演与教学紧密结合,通过高水平艺术实践提升创作表演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发展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等国家级重大课题,提升研究型创新人才水平;推出贯穿全年的“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成果展演季”,升格完成“现代音乐节”“国际音乐剧节”“国际数字音乐节”等品牌项目,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产业融合式高质量发展。学校重启“上音译丛”编委会,并出版一系列高水平丛书。

五是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学校通过展开一系列国际国内合作,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和传承传播,服务社会。学校与英国皇家威尔士音乐与戏剧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安特卫普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加入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学校开展2022上海暑期学校中国民乐项目和“一带一路”艺术文化人才培优项目。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青海果洛、浙江嘉善以及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临港新片区等签署合作协议。学校举办第三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举办2022上音国际艺术家咨询会议、2022上音人才工作会议暨青年学者论坛,加快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人才高地。

六是深化加强内控机制,加强校园服务及管理水平。

学校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获2022年度市管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考核优秀等次。学校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及代办服务性收费管理,同时深化二级院系内控建设,有效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全年共组织开展审计项目共22个,审计总金额约3.9亿元,提出建议33条;开展修缮工程结算审价34个,促进增收节支29.72万元。学校淮海路校区提升工程一期取得阶段性成果,于101日实现分层有序开放。学校获评“上海市节约用水示范标杆校”“上海市绿色学校”等称号;学校雨水回收亮点特色方案得到了业界认可。

七是不断完善全过程民主,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作。

学校在KPI制定、章程修订、年度工作要点研制等方面,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与“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优化会前沟通与审核等前置流程,完善议题酝酿、研究、审议和讨论机制;校区功能提升等工作通过实地踏勘、交流座谈、专题研讨等形式听取和沟通意见,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学校通过社会服务等绩效工资政策,教职工绩效工资水平逐步提升,人均绩效增长率为18.27%2022年度团体参保上海职工互助保障项目,提高特种重病加强保障,同时继续参保上海市教师补充医疗保障计划和工会会员专享基本保障。2022年上半年,工会向全院教职员工发放疫情保供物资679份,共计30余万元;向疫情防控期间在学校驻守的教职工发放慰问物资3批次;全年累计向全体教职工发放各类慰问品9批次,送清凉、送温暖400余人次,共计296万余元。学校第三方服务人员尤其是物业人员,始终坚守一线,确保校园秩序的正常运行。两个校区的妈咪小屋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为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提供服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学校开展“看上海、品上海、爱上海”系列活动。信息化方面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拓展“音福卡”服务场景,接入更多校园服务功能;提供云会议服务。学校持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注重两校区餐饮供应的种类丰富和品质提升;通过房屋快速零星维修、绿化修剪补种设计,美化环境,提升师生幸福感。

 

各位代表!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历届领导班子接续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全院师生员工的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师,向在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的职工,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2023年学校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进一步部署,要求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

2023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加快推动“双一流”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坚守“培养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艺术人才”的目标,深入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功能建设提升年”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年”建设任务,将办学育人的成效作为百年上音的标志性成果。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育人模式。

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和学习实效,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三全育人”工作,坚持精品教育战略,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

要进一步细化“教创演研一体化”和“大中小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出“教”的引领作用——激励创作、升华表演、精进科研,充分发挥“创演研”的牵引作用——检验、反哺、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1+3”成果循环产出机制,构筑高水平人才的贯通发展路径,形成全生命周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链。

要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核心,优势整合现有的“登峰、珠峰人才培养计划”和“音才助飞计划”等培育项目,并与现行的学生留学、访学项目密切结合,培养拔尖音乐表演人才、顶尖音乐创作人才、杰出音乐研究人才和卓越复合应用人才,形成多维度的人才产出效能。要继续以备赛机制为牵引,用好我院加入国际音乐理事会和音乐比赛联盟后的国际化资源通道,做好重大赛事上海音乐学院选拔赛的开展。

进一步落实本科通识教育和研究生分类培养,始终对标学科建设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修订培养方案。同时,要做好迎接2025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工作,做好“歌剧学院”“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等研究生人才分类培养工作。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学生职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同时,做好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抽检工作,进一步提高质量。

第二,大力推进新时代人才队伍的建设,构筑上音人才地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梳理学科方向、教学研究领域和优势范围,固本强基、取长补短,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构建结构合理、类型丰富、长远发展的人才地图。

要强调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度。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为指引,通过人事人才工作统筹、新一轮研究生导师遴选、二级院系自身人才状况报告等举措,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学科属性。

要研究人才工作和人事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始终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抓好人才“育引用并举、老中青衔接”——保老、推中、扶青、育少,构建大师云集的人才高地。同时,结合学校发展方向,优化荣誉体系建设,激励教职工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第三,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和艺术科创,提升内涵发展效能。

继续建强“一流学科”,保持领先态势;做好“双一流”、高地大、创新团队、高峰高原、分类评价等五项中期评估工作。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盘整学科队伍;积极做好专博申报,修订新版招生简章,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用好第五轮学科评估诊断反馈结果,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修订《一流指标体系》,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师资队伍、艺术科创等关键指标体系纳入学校年度战略管理任务和年底考核机制中。

要继续落实对“有组织科研”的统筹,使用好“两院一刊”学术机构和科研机制创新两个核心。用好高研院特聘专家机制,充分发挥学术专家的权威作用;在中国声乐艺术、音乐非遗保护、中国民族音乐等领域,推动基础性研究和原创能力,构建并完善中国音乐学术体系。持续深入做好现有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加强学报《音乐艺术》建设,继续做好《亚欧音乐研究》国际期刊。通过系列科研建设成果推进决策咨询智库建设,集全校之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基地平台。

第四,进一步优化国内合作,做好国际交流。

要深入对接好上海“五个新城”建设,传承“红海江”文化,用音乐艺术赋能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继续发挥长三角区域音乐教育与艺术产业发展联盟的资源优势,助力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建设,促进长三角区域美育协作;推进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联盟等高质量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润边”工作;提升国内高水平合作交流,加强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文化建设贡献更多上音力量。

要继续办好国际打击乐比赛、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百川奖作曲比赛等国际节赛,持续开展与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顶尖音乐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强留学生培养机制,不断推进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上音贡献。

第五,启动建校百年系列活动,实施重大创研项目。

全面梳理总结近百年来校史、学科史、人物史发展脉络,充分体现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办学育人成效;汲取和发扬上音优秀办学传统,力争在课题项目申报、文艺作品创演、图书音像出版、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推出一批建校百年标志性成果。要“专精打磨”一批优秀原创作品,持续推出一系列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佳作,持续传播推广“上音人红色三部曲”和“礼赞新时代”获奖交响作品;继续开展“上音歌剧院演出季”项目。

同时,要结合大学章程修订做好依法治校工作,探索新时代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第六,深入推进校园建设,优化空间资源配置。

要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优化和事业发展,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将校园治理融入城市治理,深入推进淮海路校区提升工程一期建设,完成部分院系迁入工作,用好增量,开展二期工程立项申报工作。要推进资产共享共用与调剂使用,提升教育教学用房资源效能;推进房屋权证办理、零陵路校区房屋资产划转工作。

同时,要加强内控建设,提升经费使用效益和安全;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做好基础档案整理,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

在前不久召开的2023年春季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市委领导对高校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个“灵魂之问”,即:高校能为城市做些什么?城市能为高校带来什么?引发感触和共鸣。上海通过城市的功能优势、先发优势、开放优势、文化优势推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而上音作为国家“双一流”和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当要主动融入城市建设,通过人才培养、科创提升、智库服务、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等方式,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人民、服务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发展需要,作出新时代上音人的新贡献。

各位代表!

让我们赓续上音传统、蓄力建校百年,积极履行职责,团结凝聚力量。在院党委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秉持“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标准”的办学理念,逐项落实今年的任务,全面推进拔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音乐学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