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十四五规划纲要

时间:2021-07-10浏览:10







上海音乐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


(中共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











上海音乐学院

2021710


目录




立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展望2035年现代化远景蓝图。未来五年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开创性五年,更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性五年。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赋予学校办学新职责,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质量文化建设为学校增添发展新动能。

我们要把上音未来发展放在国家对文化繁荣发展战略定位上来看,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和文化传播交流大局中去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教育、文艺贡献多少来看,放在长三角发展的引领水平中去看,立足全局做规划。

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和毅庄诚”校训,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品位,服务城市软环境建设,深化文化传承创新,整体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科竞争力,以优异成绩献礼学校“百年华诞”。

现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教育现代化 2035》以及国家和上海市《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状况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分阶段在学校治理、内涵建设和校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201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上音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校。现已达成“十三五”规划“三步走”中关于“在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方面走出坚实步伐”“在内涵建设和校区建设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的规划目标,站在了冲击世界一流的起点。

 1.理念先行,“1+6”现代大学治理与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学校凝练并初步构建以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的艺术类高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1+6”核心构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大学治理模式与发展理念,即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委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为引领,建立完善一套基于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和办学逻辑“自洽”、内涵式发展与动态观测机制健全的“一流指标体系”建立完善以大学“五大任务”战略规划与二级联动机制的“战略管理体系”;建立完善顶层“三会制度”与二级基层组织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纵横闭环的“决策执行体系”;建立完善适应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基于绩效科学性的“资源配置体系”;建立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分类考核晋升与薪酬分配体系的“人事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培育、奖励一体化的“荣誉表彰体系”。实现现代艺术大学治理体系全生命周期的工作机制与管理闭环,着力增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依法治校理政的能力,确保“十三五”规划高质量完成。学校先后被评为第十八届上海市文明单位、第一届和第三届上海市文明校园,并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荣誉。

 2.对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遵循和把握世界一流音乐院校办学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牢牢把握“双一流”“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发展契机,主干学科优势进一步彰显。继“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获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后,“音乐(领域)”又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学校以国家发展重大任务和解决学科前沿问题为牵引,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音乐理论、音乐表演、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等方面继续引领学术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并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A+学科“音乐与舞蹈学”为核心的“1+X”学科交叉结构。科研影响力处于领先地位。“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获8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3项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奖,1项理论研究获世界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大奖,全面领先全国音乐院校。学校获批近30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立项数量与资助金额数均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构建了包括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长三角区域音乐教育与艺术产业发展联盟等重要的学术研究、艺术实践、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

 3.分类培养,人才培养实效进一步凸显

 “十三五”期间,学校从顶层设计上形成了“纵横交错,上下结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全链条培养模式,纵向推进“大中小一贯制”;贯彻因材施教理念,横向实行“一人一策”人才分类培养方案,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已获得包括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德国ARD音乐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在内的1115项国内外奖项,其中第一名奖项共计371项,超过近十年来获奖总数的50%2015201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获其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与精品课程11项,本科重点教改项目和重点课程4项、优质在线建设课程1项、“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建设项目”立项2项等。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9%,为国内外一流乐团培养了百余位首席音乐家,为全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教师与管理骨干。101人被聘为世界顶尖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与国际著名院团主要演员,占教师人数的1/3;目前全国11家专业音乐学院的6位正校长为上音校友。

 4. 引育并举,师资队伍能力获得提升

学校拥有丰厚的具有教学经验与研究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专任教师占到教职员工总人数的62%,其中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51%,博士占比提升至24.6%,各学科的领军人才、高水平师资梯队、青年人才、储备人才互为支撑、均衡发展,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在各学科领域已先后组建由著名音乐教育家俞丽拿、廖昌永、张国勇、叶国辉等任首席专家、包括“国际一流作曲人才培养与实践”“中国民族音乐体系中的创新与实践”等在内的9创新团队,将全校30%左右的专任教师以打破原有系部隶属关系、按照学科建设难点问题和国际一流目标为导向的方式组建新型学科团队。

通过全职与柔性聘用方式聘请国际著名歌唱家芮妮·弗莱明,大提琴家王健,钢琴家哈特穆特·霍尔,指挥大师阎惠昌、叶聪,作曲大师特里斯坦·米哈伊、赵季平、叶小钢,音乐理论权威莱茵哈特·巴尔、罗伯特·温特等成为学科团队专家成员,为研究生开设系列国际课程与研修班、大师班,制定重点拔尖人才“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同时带教青年教师,形成与专任教师互为补益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5. 开放交流,国际合作与联合办学持续深化

 “十三五”期间,学校立足世界音乐前沿,对标茱莉亚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音乐学院,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国际合作持续深入,国际同行地位与成果显示度不断提升。建成以上音-英皇联合学院、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上音-李斯特-肖邦中欧三校联盟、上音国际室内乐中心等为平台的世界拔尖音乐人才育成基地。

先后加入国际音乐理事会(IMC)、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欧洲音乐学院协会(AEC)、国际计算机音乐学会(ICMC)、欧洲室内乐联盟(ECMA)、国际当代音乐协会(ISCM)、国际音乐文献协会(IAML)等7个知名国际组织,成为执委、理事或重要成员。发起创立“丝绸之路音乐学院院长论坛”,签署《联合公报》。研制《“音乐与舞蹈学”国际同行评估指标》,成立国际艺术家咨询委员会。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挪威国立音乐学院、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创设“中国音乐文化中心”。先后举办包括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ICMC)、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世界大会等一系列高端学术交流峰会,聚合全球学术精英,提升国际学术地位。同时,“留学上音”品牌效应得到实质提升。

 6. 传承创新,文化辐射、对接国家战略与服务城市发展能力不断彰显

学校坚持以创新方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十三五”期间,推进原创剧目和经典作品国内外献演,讲好“中国故事”。策划并推出“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原创歌剧《汤显祖》、交响曲《丝路追梦》《炎黄颂》等作品,先后在瑞士、英国、奥地利、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及“中国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高规格场合献演。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将专业音乐教育方法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方面,已联合区域内4个音乐家协会、2个国际演艺平台以及11所专业高校成立“长三角音乐教育与艺术产业发展联盟”,统筹推进长三角音乐教育事业。

 7.服务保障,美丽校园建设按计划完成

 “十三五”期间,建成启用世界一流水平、“具有学科灵魂”的上音歌剧院。剧院由世界级建筑大师包赞巴克设计,总面积约32000m2,拥有11200座的歌剧厅、4个排演厅和1个报告厅,是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剧院。学校开创“上音主体,歌剧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创新发展模式,打造高素质、综合性音乐人才培养基地。建成近80000m2具有综合教学功能的零陵路校区。极大改善了师生教学、生活、实训条件,形成了采用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国际一流“音乐书院”。“十三五”期间,学生公寓及校园配套设施面积从2015年的8062m2增加到29171m2;汾阳路主校区与零陵路分校区馆舍总规模从2015年的91214m2增加到208234m2,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育教学及后勤保障的空间压力。

历史的积淀与长足的进步,为学校下一阶段实现更高层次的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上海面临着国家赋予更大使命、开展先行先试的新机遇,上海音乐学院也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1. 高等教育新时代新面貌,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新要求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以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要求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与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教育体系,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因此,应充分认识到艺术类高等教育是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强国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上海音乐学院需要更多地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塑造人、健全人、完善人等方面着力。围绕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上海音乐学院应紧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时代步伐,加强规划艺术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开启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艺术学科的创新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音乐艺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活化作用以及对建设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作用。

 2.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使命担当

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也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紧密契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精准对接国家文化产业事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规划,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十四五”时期是上海聚焦“四大功能”“四个第一”目标定位、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这一发展战略中,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上海文化事业的一张重要名片,被寄予厚望,并得到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围绕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支撑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上海音乐学院需要以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使命担当,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发,发挥我国多民族的优势,在积极引导精神消费之外还需瞄准学科前沿和音乐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把艺术文化市场的发展提到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度来思考,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全面对接艺术产业与文化创意的行业发展,解放文化生产力,涵养全社会的美育功能,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与建设全球卓越城市作出贡献。

 3. 新兴科技赋能艺术教育,倒逼艺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音乐教育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为核心。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在线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开发和推广。聚焦信息时代音乐教育的自适与发展,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新时代赋予上海音乐学院的重大课题。2019年,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3DVRAR等技术可能在教学场景得到普及,大数据与AI的加持更有助于推进在线教育的智能化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上海音乐学院需主动适应未来技术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充分认识到辅助教学的内涵,鼓励学生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开展创新创意实践,体现艺术美化科技的理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发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以“信息化”为牵引,前瞻谋划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高校组织形式转变,变革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探索“产学研创表”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既服务国家战略又构建新兴音乐艺术知识体系,为终身学习、全面发展、适应新变化和成就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上海音乐学院在94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是积近百年的优质品牌优势,作为中国最早创办的音乐高等学府,精英荟萃、名作频出、学脉悠远;其次是地处上海的区位优势,作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艺术作品融通之地,上音很早便占有先机并变换为卓越的办学能力;加之长期以来成功施行的“大中小一贯制”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体两翼”多校区发展格局,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十三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战

 “十四五”期间,国家统筹推进的“双一流”建设将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学校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准确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有效协调国内国外、校内校外各方面因素,如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形成学校发展的科学定位,制定契合时代要求、展现学校特色的发展战略,探索可行路径,是当前学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必须清醒认识到学校存在的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在学科建设机制方面,统筹协调三个一级学科深度融合、协调互补的发展格局,进行学科整体布局和动态调整的相关机制还有待完善。学科建设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三个一级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虽已成形运转,但统筹推进学科建设的策略还有待优化,有组织的学科建设的策略和路径有待进一步加强。牵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的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表现为学科建设的牵引作用不够明显,职能部门之间的互动不够充分。在学科内涵上,虽然通过首轮建设,“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领先优势不断强化,但是要真正形成国际一流“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发展范式,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深化。与此同时,立足中国特色,打造本领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全面转化为人才培养体系,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2.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已经明确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但是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与之相关的科研、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机制尚未完全配套。同时,管理重心偏高,系部活力有待激发。院系二级管理存在重心偏高的问题,二级单位的活力亟待激发。各系部也尚未完全结合上音传统,明确自己的学科专业定位和育人特色的工作任务,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与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与学校事业的发展需求。

3. 在内部治理体系方面,虽然初步形成以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1+6”核心构架,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治理体系相关内涵、细化任务举措。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质性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举措还不够有力,破除制约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创新力度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从关键治理架构要素入手,全面激活改革创新动力,统筹推进学校整体发展。分解实施战略任务的能力有待加强。经过分解后的目标到达各二级单位后,相关建设经费、教育教学科研空间、招生名额等资源配置和管理考核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4. 在社会参与机制方面,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机制不够完善,配置不够优化,整合资源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已与诸多社会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了密切合作,但在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推进与文化院团、社会团体资源共享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在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增强执行效力,完善评价体系。整合社会资源的意识和机制不够完善。造血功能明显不足,除了政府拨款外,尚未形成从资产经营、社会教育、校友与社会捐赠、横向课题等的外部渠道引入资源。


彰显办学实力、释放教师活力、提升办学效益和质量依然任重道远。上海音乐学院亟需抢抓历史机遇,坚持前瞻性、学术性与原创性,借助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结合,把创新探索与社会服务融合,以更高的历史站位和更广的战略视野科学谋划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十四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愿景目标。遵循全会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要求。

遵循“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总体要求,根据上海市2025年目标中“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功能显著增强”的设定。结合“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愿景,以“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为使命,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引领者、文化强国战略的支撑者、上海文化品牌的贡献者、长三角音乐联盟的牵引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示范者”的新时代办学定位与“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拔尖艺术人才”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本思路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努力对接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主动适应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技术快速更新、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加多元的发展态势,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改革激活、创新驱动。继续勇当上海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产教融合、高等艺术教育评价等领域先行先试,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特色发展。坚持“需学研产”、开放办学等学校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在应对教育新变革、新场景、新发展和新评价的趋势中,审时度势,精准定位,扬长避短,特色取胜。全面对接艺术产业与文化创意行业,服务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

坚持规范治理。创制、完善、优化管理规程和服务支撑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学校实现新的发展提供制度、人才、经费等全方位的保障。


核心是要做好“一二三四五”五篇文章:

一是坚持完善以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的艺术类高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1+6”核心构架;

二是抓住强化人才第一资源、激发改革第一动力这两个关键

三是持续优化三个学科建设策略,发挥优势主体学科引领作用,强化重点支撑学科和交叉融合学科作用;

四是着力提升四种能力,即高起点参与国际竞争、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高水平助力城市发展、高能级支撑产业转型;

五是努力成为中国音乐高等教育的引领者、文化强国战略的支撑者、上海文化品牌的贡献者、长三角音乐联盟的牵引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示范者。


(三)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十四五”与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与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确定中长期建设目标为:

 —2027年,作为重要观测年,即上海音乐学院建校100周年之际,在进一步强化一流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具备世界一流音乐大学核心要素。

 —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音乐大学。

 —至本世纪中叶,建成全面支撑高等教育与文化强国战略、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世界一流音乐大学。


其中,至2025年,即“十四五”期间,学校的发展目标细化为:


2025年,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音乐与舞蹈学”综合实力保持国内顶尖、进入世界一流音乐学科前列。

 ——学科优势不断强化。立足音乐学科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中国家级领军人才数量,优化人才梯队结构,形成独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全面转化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国特色国际一流音乐学科发展范式。

 ——育人成效更加卓著。进一步完善“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成效进一步取得“质的提升”,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世界舞台中央崭露头角。

 ——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持续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加快以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的“1+6”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核心构架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社会贡献全面提升。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美育与艺术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等社会公共与公益服务和中外人文交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国家战略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国际影响显著扩大。参与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举办重要学术会议论坛,办好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增强学术引领,服务学术共同体,产生卓越国际影响力,得到国际顶尖同行的广泛认可。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为达成“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要做到以下内容:


 1.坚持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等重要精神,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十四五”期间,打造一批国家级、市级先进集体和党组织,持续推出一批教书育人楷模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培养一批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坚持疫情常态下“六稳”“六保”的工作总基调,在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持续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党建引领促中心,检验党建看发展”的党建理念,确保“十四五”各项目标深入推进,办人民满意乃至骄傲的音乐教育,向第二个百年进发。

 2. 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工作和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和辅导员队伍高水平建设。深入探索“音乐思政”创新模式,把“育人”放在所有教育环节的首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普遍提高,建成思政教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联动的德育协同体系。进一步凸显百年校史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校史馆馆舍建设、研究与展陈方案设计等搭建全方位校史育人平台。

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十四五”期间,本科教育办学规模基本稳定在1800人左右,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生规模控制在1100人左右。“复合型、实践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分类实施、“大中小一贯制”培养不断深化、“创--演一体化”教学模式持续优化、高精尖音乐专才的精品教育模式基本形成。课程思政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本科与研究生层面,增加2—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加3—5门国家级、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30门校级、10门国家级本科及研究生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在教材建设上实现质量双增,完成5-10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完成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导师、辅导员与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德育协同机制。形成动态化的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与博导库,建成校系两级导师培训考核机制。健全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管理机制,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本科、研究生学生毕业率(含学位获得率)保持在95%以上,创新创业教育初步形成上音特点。

 3. 学科专业建设与科研工作

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以国家发展重大任务和解决学科前沿问题为牵引,以国际学科办学规律与发展趋势为依据,不断完善融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学和音乐应用“四轮驱动”的学科建设模式。

以传统优势学科“音乐与舞蹈学”为主干,并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基础,提升重点支撑学科“艺术学理论”、交叉支撑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建设能级,形成新的学科深度融合、协调互补的发展格局。

 ——“音乐与舞蹈学”为优势主干学科。必须筑牢该学科保持国内顶尖、成为世界一流的目标。特别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学等方面继续引领学术发展。

 ——“艺术学理论”为重点支撑学科。致力于在国际化语境中对中华文明中的艺术(音乐)现象以哲学的理论架构进行再诠释,运用人文学科的方法和视角来关注当代音乐现象和艺术生态,形成一批具有音乐特色的高水平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为“音乐与舞蹈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打造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音乐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

 ——“戏剧与影视学”为交叉支撑学科。构建中外歌剧与音乐剧舞台排演体系;聚焦音乐戏剧创作评述和理论研究、音乐影像文献研究;立足戏剧及影视音乐创编,数字媒体及舞台艺术创新。以上音歌剧院为平台载体,推动产学研融合,发挥上海区位优势,深入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服务。

科研方面,发挥集成优势,整合全校资源,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一批重点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理论问题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围绕党和政府决策需求,建成以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为核心的若干高端智库,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智库成果,打造上音智库品牌。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艺术成果评估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4. 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做到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水平双提升。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师德考评。建立多元人才评价机制和师资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引才、育才,全面优化教师绩效评价管理机制,以岗位考核和薪酬分配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期间,保持教师规模稳步增加,师生比保持在1:8左右。教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

断优化,各学科均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占比75%,博士占比30%。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十四五”期间,以“人才揽蓄”计划为依托引聘海内外英才,同时,提高海外从业、从教教师占比,使教师参与国际竞争和对话的能力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优秀师资培育长效机制基本建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不断拓展。

 5. 对外开放与交流

在全球疫情常态化的新形势下,逐步形成全面深入的线上线下双轨并举的对外交流合作模式。主动加强与世界一流院校机构在学分认证、学位共建、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持续打造“留学上音”品牌,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吸引优质国际生源,实现提质增效。完善因公出国(境)成果转化共享和绩效评估机制等,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继续推动“国际艺术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在海外新设“中国音乐文化中心”1—2处。用好网络平台资源以及具有海外地缘优势的文化场馆,从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服务各项战略需求。加强海外宣传工作,发挥音乐艺术独有优势和魅力,切实提升学校的海外传播力、美誉度和话语权,进入内地高校海外传播力综合指数排行榜百强。

 6. 社会服务

 “十四五”期间,保持并提升卓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持续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发挥地缘优势,以优质项目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以“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为抓手,恢复少数民族班、增设培养基地、完成“东方乐器博物馆”建设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文化服务。通过艺术实践综合改革,将上音歌剧院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出机构,实现“上音歌剧院演出季”“上音演出季”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欧洲广播联盟等国际平台的相互对接。通过实施“上海音乐艺术与协同创新中心”,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全球卓越城市和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7. 校园建设与信息化

明确校区功能定位,以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做好规划布局、资源配置与基建配套。使汾阳路校区(含拓展地块)与零陵路校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司其职、均衡发展,达成服务国家战略、上海城市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赋能转型、创造价值为核心思想,以网络安全、数据治理为抓手,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学校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学校发展,推动管理智能化、教育教学数字化、科研能力平台化、服务敏捷化。“十四五”期间,以服务师生为宗旨,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与校园安全水平,坚持“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尽美”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


三、主要任务与重大举措

(一)牢记使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落实“围绕中心抓党建,党建引领促中心,检验党建看发展”的党建理念和工作责任。在学校“1+6”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强化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全面领导学校改革发展。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双一流”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坚持把思政工作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强化二级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师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推进落实学校“1+2+2+1”系列制度(“1”:加强二级院系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2”:加强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两个《实施意见》;“2”:二级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的两个《议事规则》;“1”:二级院系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为抓手,抓基层、强基础,健全二级院系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

 2.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以“音乐思政”为特色,进一步抓实抓好“三圈三全十育人”。完成“音乐书院”建设,打造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3. 加强干部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

毫不动摇地坚持“严”的主基调,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打造一支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加强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水准。严把干部监督考核关,进一步严格绩效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强过程监督、防微杜渐,切实提升干部队伍作风。

 4.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贯彻落实学校党建“1+2+2+1”机制,实现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全覆盖,抓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5. 深化细化“四责协同”机制,推动管党治党责任落实落地

加强责任联动,提升管党治党效能,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以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的艺术类高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1+6”核心构架的机制设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并落细落小落实。加强综合监督,提升监督体系效能

(二)坚持立德树人,培育一流人才

围绕“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在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将“大中小一贯制”、“创--演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落到实处。

继续保持学校“重视基础、严格教学、精于实践”的优良传统,在音乐表演领域建设拔尖人才培养高地,通过“登峰人才计划”“珠峰人才计划”“大中小一贯制培养模式”、校内选拔赛与国际重大赛事联动机制等举措构成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遴选一批有志向、有潜力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和部分附中、附小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获得一批国内外重要音乐赛事高等第奖项,其中,国内外A类赛事占比不低于5-10%,累计总数比上一建设周期增长5%左右。推动学生分类培养,以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为平台,培养一大批乐队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建设做出贡献。在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培养一批助力全民美育教育、文教结合、产教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构建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现一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1.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按照《上海音乐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总体要求,以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在“1+2+22+50+x”的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十四五”期间,将思政课课程实现各领域全面覆盖。

 ——建设上音书院。聚焦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养成,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探索实施分阶段、重规律、跨能力的书院制。帮助学生逐渐增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提供学生个性发展所需的机会、资源及环境。

 ——坚持实践育人,扎实推进“音乐思政”。发掘红色基因,培根铸魂,以艺术实践为抓手,不断创新艺术院校育人模式与做法,将党支部建在剧组、摄制组、舞台等艺术实践单元。大力发掘红色音乐文化育人特色,继续办好“红色音乐文化育人联盟”。“十四五”期间,在相关地区办好艺术实践基地。

 ——着力构建“四大平台”育人体系。“十四五”期间,依托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上海市高校辅导员美育培训基地。与一流学科群建设结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以双创孵化项目为抓手,产出一批双创项目、形成一批优秀成果、力争取得一批奖项。针对学生在校成果的培育,建立“音才助飞”优秀学生项目培育基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艺术类院校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

 ——推进学生与群团建设。将学生群团组织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转变传统管理模式,通过校园品牌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完善“音乐党课”模式,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加强校史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校史文化传承机制,实现与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关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院志编纂工作常态化新机制与工作体系。成立“上音校史文化咨询委员会”、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开展抢救型“上音记忆”采录工程,编研系列校史图鉴,推进校园文化景观工程二期、三期建设。探索校区合作整体方案和联动机制,有序、适度开放上音校园,进行校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共同打造开放式的音乐文化空间。

2. 加强一流本科教育

 ——统筹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好一流专业。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凝练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完善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水平。加强一流课程的建设,并以此为抓手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建制和职能,推进全国和上海市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推进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申报工作。

 ——深化大中小一贯制培养模式,以本科教育为中枢,进行向前、向后双向延伸和拓展。充分利用附小附中“幼苗”的优势,提前发掘,优先培育,产出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的中小学拔尖人才。进一步打通大学部与附中之间的体制壁垒,稳健推进大中小培养阶段师资、平台等教学资源配套机制建设,完善各培养阶段平滑过渡的衔接体制建设。继续开展朋辈导师项目,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本科、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贯通机制。

 ——深入推进本科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打造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从学科属性与能力属性两个维度构建分类培养体系。一方面,实施与拔尖人才计划相匹配的专业课程分层定制模式;另一方面,与“大中小一贯制”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扩大项目培育适用对象,加大对附中优秀学生的资助倾斜,加强与研究生人才计划的联动联通。着力打造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为实践教学和人才选拔提供有效支撑的备赛机制。严格执行《上海音乐学院重要赛事管理办法》,加强艺术实践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各项赛事选拔及评审工作的公平性,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项赛事。在此基础上,探索完善备赛实践教学与日常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构建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全方位综合布局。切实保障“内蒙古委培计划”等少数民族专项招生计划的实施,提供一流平台资源,在教学上既充分体现上音水平,又充分保留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形成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共同进步。在就业指导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关注,鼓励其积极服务家乡建设。

 ——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重点推进本科论文(设计)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工作,对本科论文(设计)各指导环节进行规范。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要求,以指标体系的具体观测点为牵引,强化信息反馈和调控机制,构建多层次闭环性质量保障体系。

3. 推进一流研究生教育

 ——深化研究生招考体制改革,严把入口质量。推进硕士研究生招考改革,进一步优化初、复试科目与内容,建立健全自命题工作机制,完善评卷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卷库建设。探索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试行课题项目制。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边远地区与少数民族,落实并保障“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研究生招生专项计划,全专业覆盖,积极招收、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精准对接学位点建设。强化学科规范管理,夯实传统学科,助推新兴交叉学科。巩固、提升“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用“红线思维”建好二级学科;尽快提升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努力办好“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以戏剧影视学学科资源为主体建成交叉学科博士点。构建成立音乐艺术研究院,支撑学科建设,全面迎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优化研究生规模结构,积极推进艺术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建设试点工作,培育艺术专业博士学位。

 ——完善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产教融合联合育人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拔尖人才分类培养体系。通过打通学术壁垒,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分类课程以及艺术实践平台的建设,强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稳固现有海内外基地平台,扩建覆盖面更广、辐射专业更多的新平台,形成符合分类人才培养要求的平台化举措与制度,进一步推动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为研究生量身打造学术与艺术实践平台,助力拔尖人才在国际舞台争金夺银。

 ——深入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坚持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分类培养,课程为本。分类细化研究生课程,打造精品课程、严设核心课程、规范必修课程、广建选修课程。注重学术与艺术实践平台课程的有机结合、国际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注重思政课程的全面铺开,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打造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激励计划,推进精品课程与规划教材的增量发展。

 ——健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的建制和职能,强化教学质量分类督导机制。健全研究生教学质量督导组和艺术实践课程质量督导团队的组织架构与功能职责,紧抓课程学习、实践实习、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构建研究生分流选择机制,建立学位授予预警制度,畅通分流选择渠道。

 ——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选聘标准和动态调整制度。建立动态化的博士生导师库,博导招生试行课题项目制。建立校系全面覆盖的导师培训考核制度,形成聘任岗前培训、在岗定期培训、重点任务培训等全方位工作机制。

 4.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切实落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以及校长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分别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每学年分别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至少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带头走进课堂,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2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1次,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校领导每学期到堂听课2次以上。分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校领导要主动研究学院工作,对学院开展经常性工作指导。

 ——紧紧依托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共建的、全国最早成立的“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为牵引,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国红色音乐文化”博士研究方向和“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音乐与舞蹈学”一流学科优势,大力推进具有上海音乐学院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研究,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深入研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关于文艺工作新的重大课题。“中国红色音乐文化”博士研究方向和“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于2022年开展首轮招生。

 ——扎实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体系,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深化“中国系列”等思政课选修课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发挥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育人联盟牵头单位和秘书处的功能作用,持续举办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论坛暨全国音乐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协作论坛,打造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平台通过研究红色音乐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方法、路径,推动红色音乐文化研究、红色音乐创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既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又有音乐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打造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融合的新模式。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学术强,作风好勇于担当作为的标准,配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内部治理架构,切实提升治理能力。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要求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配齐专职教师。加快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才,进一步畅通思政课教师的职称晋升通道。探索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机制和办法。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教师)制度,聘请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三)特色鲜明,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是上音办学的核心基础与“发动机”;一流学科建设是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面向世界音乐的发展态势、面向中国音乐的传承传播、面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任务、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出作品、出人才、出思想、出标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1. 完善学科格局

 ——理顺学科关系。学校现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共有音乐学系、作曲指挥系、钢琴系、声乐歌剧系、管弦系、民乐系、音乐教育系、音乐戏剧系、音乐工程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艺术管理系、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基础部等14个二级教学单位承担本科教学工作。

 “音乐与舞蹈学”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主干学科,包含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和音乐应用等“四轮驱动”的完备学科体系,已基本实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目标。

 “艺术学理论”包含艺术哲学与批评、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艺术教育理论、艺术管理等二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包含音乐戏剧(歌剧与音乐剧)研究、媒体与舞台艺术、影视音乐创制等二级学科,是具音乐特征的重点支撑与交叉支撑学科。

 ——加强学科建设机制。“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压实以“三个一级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联系校领导+牵头负责人+相关责任系部负责人”为主体的责任制,加上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学科建设专班”统筹推进,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以及由老专家组成的校内学科评议组评审咨询,最终构建学科建设工作新机制。各项工作向校“双一流”与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向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提请审议决策,形成“一流指标体系与战略管理体系精密对接”的音乐艺术学科全过程学科建设工作体系。

学科带头人负责擘画学科建设架构、体系并统筹协调本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联系校领导在与一级学科带头人会商后,调配行政资源、整合行政力量对接所联系的一级学科;牵头负责人在学科带头人与联系校领导的带领下,与相关二级单位一起规划、推进、实施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工作专班接受领导小组授权开展工作,协助一级学科带头人、联系校领导和责任系部负责人开展具体工作,在学科建设日常工作外,对接各类评估、评价、检查工作。

同时,专设学科建设顾问评议专家小组,由具德望的著名专家担任,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顾问和校内学科成果评价评议的机构,向学术委员会负责。

 2. 重点建设领域:

第一,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包含作曲、作曲技术理论与电子音乐,涵盖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

第二,音乐学理论,包含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与批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人类学与社会学、音乐教育学、艺术管理等,主要为理论研究;

第三,音乐表演(器乐),包含管弦乐演奏、民族管弦乐演奏、少数民族器乐表演理论研究、钢琴演奏、指挥艺术、现代器乐与打击乐演奏,涵盖表演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

第四,音乐表演(声乐与舞台),包含西洋声乐表演、民族声乐表演、歌剧表演、音乐剧表演、歌剧舞台总成,涵盖表演理论研究、舞台总成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

第五,音乐应用,包含音乐科技与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以及相关跨学科交叉,涵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同时,以音乐艺术研究院平台建设为牵引,通过专业布局调整、教材与课程建设、中国艺术思想尤其是音乐美学和音乐人类学的国际推广、重大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等路径,推动B+高原学科“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在另一高原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上,实现错位特色发展,实现以歌剧艺术、原创音乐剧目与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及其教育教学、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为核心,与其他学科充分交叉的学科布局。


3. 增强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有组织地推进科研工作,冲击国家级重大项目。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表演理论体系建设,在大力发展中国视角下的音乐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具有严谨学理基础、重大学术潜力和广阔社会及市场前景的“新文科”等交叉学科方向,打造“产学研演”一体化的学科与学术团队。依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平台,推进人才聚焦、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完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并广泛应用的学术出版物,并在音乐表演理论、音乐创作理论等研究领域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重大科研项目与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训练,最终落实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主动在国际学界发挥作用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音乐学术组织,并在部分学科理论体系完备、学术概念体系完善、国际话语体系凸显的相关研究领域举办/承办国际高峰学术会议。与海外研究机构共建平台为依托,常态化地开展国际间学科对话与合作。

 ——完善科研制度建设,基本实现研管分离。围绕建立“孵化培育—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项—成果转化推广及评奖”等六步骤的科研管理服务流程制度,并将科研制度化管理思维与网络管理系统对接,实现对所有科研项目的全流程信息化覆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构建“科研处+相关职能部门+跨部门重大项目单项管理/评议机构”的工作机制,由科研处负责流程设计与整体管理,积极发挥其他职能部门、各系部和各位相关专家的专业能力与经验。

 ——着力推动智库建设。打造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建设以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为核心平台的音乐与舞台艺术产业发展高端智库。针对长三角音乐的重大策略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预测性、前瞻性研究,组织院内、院外跨学科综合论证,提出实用、管用的政策建议。持续建设上海音乐学院“国际艺术家咨询委员会”这一音乐艺术领域的国际顶级智库,建设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智库的实质性合作,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形成国际研究和交流网络。做到以智库为载体,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依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并且定期通过论坛、权威性研究报告(白皮书)、出版物等方式公布智库成果,打造上音智库品牌。


(四)激励引导,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 健全师德师风体制机制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完善“引导与规范并举”的艺术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弘扬师道文化,涵养高尚师德。完善师德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师德教育常态化,强化法治教育,提高教师法治素养。夯实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艺术名师“传帮带”作用,探索设立“学分银行”,促进师德教育与业务教育融合并进,强化师德与师能相统一。明确师德师风考核在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流程中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并注重结果运用。

健全规章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多方参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多元监督体系。全面深化对师德师风和教学质量的“双督导”工作模式,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作为校院(系、部)两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制、领导责任制落地落实。

 2.创新多元人才评价机制

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放大人才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提升人才的质与量,促进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衔接贯通。以岗位类型创建为核心,以岗位分类考核为保障,分类分层推进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等制度建设。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扩大分类评价主体的权限。鼓励多方参与,通过重心下移,把部分评价权限下放至各二级系部,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战略目标融为一体。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多维考核教师实绩贡献。以岗位职责为基础,根据学科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布局,为高校教师构建适宜自身发展特点的职业生涯体系。建立教师分类评价的动态平衡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根据自身发展在不同类别岗位间合理流动,畅通各类人员立体化分层流转退出机制。

 3.构建人才引育长效机制

十四五”期间将完善并修订《上海音乐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引进艺术领域代表人物和具影响力的杰出青年艺术人才共同创建学科团队,建立选才引进评价专家库,全方位打造良好的引才生态,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和环境,提升人才服务能级,最大限度激发引进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厚植人才优势。以建立全职业生涯培养体系,实现教师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分类分层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人才金字塔”,着力构建以学科领军、骨干引领、青年人才为支撑的纵向梯队结构。在立足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聘和提高师资培养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发挥行业优势,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 优化绩效管理激励机制

以改革绩效管理和薪酬分配为突破口,推动薪酬分配改革,构建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并可持续发展。建立以实绩贡献为导向的差异化分配模式,通过充分体现岗位差异、任务差异、能力差异、业绩贡献差异的绩效激励二级分配模式,激发二级系部积极性,以实绩贡献为导向实现不同学科和专业间的差异化发展。坚持“破五唯”、重实绩、重贡献,统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收入分配水平,向教育教学效果突出、学科建设成果突出的教师、创新团队倾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开发教师队伍创新潜能,最终实现教师发展和学校目标的统一。

(五)主动对接,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

始终坚持上音国际化办学的开阔视野与合作交流的宽阔胸襟,通过国际联合办学、因公出国程序的优化、海外宣传与对外交流、留学生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开创“十四五”时期对外开放与交流新局面。

1. 探索对外交流合作新模式

在全球疫情深刻影响世界局势的情况下,借力信息技术赋能,逐步形成全面深入的线上线下双轨并举的对外交流合作模式。借力“云上音”等优秀品牌和平台,与海外友好院校及艺术机构开展线上联合音乐会、线上大师班、线上专家讲堂、线上研讨会、线上歌剧工作坊、线上国际音乐比赛等,提升覆盖面和效率。加强海外宣传。整体规划塑造上音国际形象,统筹规划和建设海外宣传阵地,在主流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建设上音账号,加强英文网站建设。构建海外宣传工作机制,整合各方面能量,形成合力,并与我国外宣媒体、国际主流音乐媒体和主流媒体的音乐编辑记者建立广泛联系。用好国际交流、重要演出、学术活动等内容资源,积极打造宣传上音品牌。

2. 完善学分互认、学位共建与合作办学

 “十四五”期间,实现部分学科、部分课程的国际学分互认,检验自身学科内涵建设,倒逼国际化接口建设等。稳步拓展合作院校圈,扩大学分互认专业覆盖面,探索“双学位”或“2+2”、“3+1”等学位共建模式等。着力推动并逐步实现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在联合培训、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度合作。

3. 推进外事归口管理改革

以外事归口管理改革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因公出国(境)相关制度和流程,加强出国(境)人员分层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出访成绩评估。有计划、有侧重地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对外交流项目,将出国(境)交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与评估评价挂钩,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并不断完善出国(境)成果转化和共享机制。

4. 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策划并实施一批既能符合西方文化接受习惯,又能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表达方式的优质艺术品牌,主动服务“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十四五”期间,继续拓展1—2处海外中心,以找寻民族音乐共源性与差异性、引入音乐人类学等优势理论学科资源为切入点,依托有设计、有主题的交流与演出项目,派出学生开展中长期研习。与前方各使领馆以及相关单位实现联动,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文化场馆,抓准公共外交活动、重要外交事件节点,从更高的站位和更深的层次推进上音和中国优秀音乐艺术文化走向海外。以上音办学和专业特色来承载“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跨文化合作、学术研究和文化“走出去”项目服务国家战略,以文化艺术促进全面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探索建立艺术教育国际评价指标

充分利用国际艺术家咨询会议平台,通过国际同行业评价指标的内部诊断和外部对标建设,主动靠拢各项国际通用指标,提高上音的综合国际显示度。同时,促进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自检和方法论探索,从而实现“以国际指标评价促内涵建设”的目标。

6. 继续开展留学生工作

实施留学生精准招生。严把招生关和培养关,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以交换生为顶尖精品优质生源,学历生为重心,非学历生(含短期生)为基础,使留学生生源结构向纵深优化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吸引境外优质生源向内汇聚。加强国际学生立德树人教育,落实系部主体责任,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地引导留学生尽快转变角色,融入新的学习生活。加强中外学生的交流融合,以专业优势促进教学、管理趋同化,培养留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逐步聚引、组织成立“上音留学生海外联合会”。提升教育国际化,健全教学管理规范,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专业学习的过程培养、浸润式的人文培养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培养,切实保障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留学生对中国音乐的了解及对学科专业的掌握程度,设“中国音乐大师讲堂”等综合性全英语课程,与友校实行课程共享,打造系列化文化课程,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继续深入推进音乐汉语教育,提升学生专业语言能力。

(六)多措并举,深化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服务

深化艺术实践综合改革和校地、校企的合作,释放艺术生产力与创造力,为国家、区域、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出积极贡献。

 1.开展艺术创作实践综合改革

 “十四五”期间,依托“上海音乐学院演出季”“上音歌剧院演出季”与“云上音”等平台推进校内艺术实践综合改革,实现原创、排演、推广归口服务和管理,统筹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新机制,形成完整的“创演播”体系。横向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欧洲广播联盟、长三角音乐教育与艺术产业发展联盟等重要国际和区域优质平台开展合作,纵向运用好“中国专业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联盟”,纵横交叉,充分激活学校师生的艺术实践活力。

 2. 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以“长三角音乐教育与艺术产业发展联盟”为重要平台,整合长三角区域内优质教育和演艺资源,积极推动国际联合办学项目在长三角区域落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持续建设“长三角音乐教育艺术产业发展联盟”,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一批专委会,开展专题性业务活动。在联盟框架内实施“中国歌剧节”(长三角歌剧汇演)、“一带一路民族器乐大赛”(长三角民族器乐比赛)、“长三角音乐版权与演出节目博览会”等项目,实质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文化建设。

组建长三角音乐产业研究院,打造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智库。举办系列“世界级城市群音乐文化发展论坛”、撰写一批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发布《长三角音乐教育白皮书》《长三角艺术产业发展白皮书》,地市合作完成中国剧院声效质量评价报告与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

 3.落实产教融合、文教结合与内外合作

积极落实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深度融合,通过与行业头部企业的良性互动,打造产教融合改革发展先导区,为增强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建设“录音艺术与技术实训基地”““国际音乐出版实训基地”““歌剧人才综合实训基地”““音乐版权与传播研究基地”““长三角音乐艺术研究院”““音乐媒体融合实验室”等一批优质项目,充分释放高校艺术生产力,对国内外文化与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力。

 4. 开展文化润边与助力乡村振兴

延续上音在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民族团结与进步、文化润边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在“十四五”期间,建设包括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等在内的5—7个“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合作基地”以及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联合创办的“中国彝族音乐研究中心”等基地,完成“东方乐器博物馆”回迁建设工作等,务实推动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创演实践、非遗传承与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服务,真正实现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纵深转变、从本科向研究生层面深入推进、从传统音乐整理向顶尖研究迈进的实质进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文化服务。

 5. 服务城市文化建设

继续秉持“上音主体、歌剧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的原则,在“十四五”期间,将上音歌剧院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出机构。坚持每年排演新创中国歌剧和其他大型舞台作品2部,排演世界经典歌剧名作1—2部,与国际知名演出机构联合制作和实现人才实训互通。组建上音歌剧院理事会、艺委会,采用院长与艺术总监制度,夯实从题材选撷、剧本创作、音乐创作、导演构思、舞美设计、舞台合成等方面各个环节的研发能力,体现歌剧院核心竞争力。探索与上海音乐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周小燕歌剧中心和校融媒体实验室等机构的合作模式,稳步推进吸纳外部资源、产教融合与市场运营,为上海“四个品牌”““亚洲演艺之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七)综合治理,开展校园建设与信息化保障

以汾阳路校区拓展地块的规划与实施、零陵路校区宿舍楼的新建以及“音乐书院”的建设为重点任务,通过校园信息化能力提升、后勤保障服务改革等,统筹推进校园规划、资源配置等各项改革的实现。

 1. 明确校园规划并加强校园建设

 ——明确校区功能定位并编制发展规划。汾阳路校区是聚焦传统优势学科教学与高水平艺术实践,同时具有行政中心、演艺中心功能的主校区。零陵路校区是支撑创新交叉应用学科发展,融全校学生生活保障与修学的“音乐书院”校区。汾阳路校区拓展地块是对标国际音乐前沿、引领中国音乐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际音乐教育与艺术高级管理人才办学拓展校区,也是从主校区直至上音歌剧院一线贯通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创新展示音乐特色街区。“十四五”期间将根据上述定位制定不同校区的发展任务。

 ——汾阳路校区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与教育用房优化。“十四五”期间将以“汾阳路校区功能提升工程”为重要契机,修缮包括老办公楼、专家楼和老图书馆楼等在内的六栋历史保护建筑,并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形成上海市教育系统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标准。与此同时,利用“汾阳路校区功能提升工程”实施整个校园建筑功能提升和环境提升,并逐渐建立房屋资源分配机制与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使用率、成果产出率。

 ——零陵路校区基建与“音乐书院”建设。“十四五”期间,完成“零号楼”(即国针楼)拆除新建学生宿舍计划,补足“十三五”期间宿舍面积不足的短板。统筹规划速八宾馆、长航宾馆功能,以战略资源支撑社会教育、国际交流、对外合作、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发展。积极优化布局、调整场地,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独具音乐特色且融生活、学习、阅读、社交、体育、创业等为一体的、增强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个性化发展的“音乐书院”。

 ——汾阳路校区拓展地块的接收与建设。完成汾阳路校区拓展地块的规划、接收工作,按规划完成3栋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与使用以及2栋新建建筑的改建与使用,使汾阳路校区拓展地块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基地、中华美育研究与示范基地、音乐艺术的普及展陈基地、长三角音乐教育艺术产业的研发基地、音乐与艺术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2. 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数字化新基建。以“万兆主干、千兆桌面、兼容IPv6、双校区联通”的建设要求完成校园网基础设施升级和改造。实现新一代通讯技术5GWiFi6的大规模部署和覆盖。同时,提供丰富、高效、稳定、灵活的物联网设备连接能力,实现设备的统一管控。

 ——中台能力建设。构建校内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建立起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数据资产化。实现快速业务流程构建能力,逐步形成全面覆盖校园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建设一批智能校园的关键技术服务中台,为丰富多彩的校园应用场景提供足够、敏捷的主流互联网通用服务能力。

 ——数字校园建设。以“让师生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为宗旨,建设“一网通办”办事大厅。建立“一网统管”的“校情驾驶仓”,呈现校园服务大数据的实时动态,为管理及服务提供实时、直观的数据支撑,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最终实现“一码在手,走遍校园”。

 ——“云上音”建设。打造具有上音特色的媒体资源管理云平台,实现媒体资源的整合共享。内容包括安全、稳定、高效的线上“云艺考”平台、“云校史馆与博物馆”等。将学科发展与先进技术融合打造出的创新产品及应用成果,通过云平台发布,加强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能力。

 3. 不断完善校园后勤保障

坚持“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服务理念,实现后勤服务与安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科学化。

 ——打造美丽上音。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十四五”期间创建垃圾分类工作示范校。升级能耗监测平台,打造上海市节水型校园。继续向“花园单位” 建设目标努力,在有限的校园面积基础上,整治校园荒废地带和环境死角,增加“立体”绿化。以智慧安防、智慧后勤为建设目标,科学谋划,将以往的平台与新建平台融合,确保管理精细、高效。

 ——营建平安校园。以高校治安环境示范点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逃生技能。监督物业、食堂等第三方公司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落实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和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做好人物同防、多病共防,营建平安校园。

 ——深化服务育人。不断深化后勤服务育人工作,建设师生满意的美丽上音。开展节水、节粮、节能宣传教育,与学工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垃圾分类教育等活动。依托食堂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开展食堂民主监督工作,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

(八)重大举措

通过重大学科建设任务牵引与学科机制改革创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拟重点推进落实以下十大主要举措:

举措一:持续建设“具有学科灵魂”的国际一流歌剧院。在建成和试运营的基础上,正式运营上音歌剧院。坚持“上音主体、歌剧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的运营方针,使之建设成为世界歌剧艺术实验中心和新剧目首演地,并建成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平台、跨学科协同联动的学科能力提升平台,全面服务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建设。

举措二:在汾阳路校区拓展地块创建“国际音乐教育园区”。充分融入上海市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整体规划布局,在极具历史风貌和底蕴的汾阳路校区拓展地块打造高标准“国际音乐教育园区”。深度加强与世界一流院校、机构的合作,通过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拓展学校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办学环境,提升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力,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人才,建成辐射长三角、引领全国的国际音乐教育高地。

举措三:完善“大中小一贯制”“创教演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育人定位,持续推进面向本科、附中学生的《“珠峰”“登峰”人才计划》和面向研究生的《拔尖人才孵育计划》。纵向相互衔接、分层实施,横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集聚和培育国际一流名师大家,建设多元化实践支撑平台,立体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开放多元,前沿前瞻,追求卓越,引领社会”为核心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研究生科研产出能力,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建立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助华”的国际音乐人才。

举措四:总结深化“上海乐队学院”顶尖乐队演奏人才办学模式。认真总结由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联合创办的上海乐队学院办学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办学模式,将“行业导师+校内导师”“课程+舞台”组配结合,打通“学院派”和“实战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培养模式办好上音管弦乐队学院与民族乐队学院,提炼培养世界顶尖乐队演奏人才。

举措五:深度对接上海世界级“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以上海市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计划”为依托,延揽国际顶尖师资,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催生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深度对接上海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跨领域、跨学科培育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领军人才,满足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行业和产业进步。

举措六:以“音乐艺术研究院”为核心平台整体牵引高水平科学研究。在创办于50年代的音乐研究所的基础上,提升建设高水平的音乐艺术研究院。以此为牵引,通过实施“有组织、有特色”的科研,契合优化学科布局,以高水平科研工作全面支撑三个一级学科,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同时,结合音乐与科技研究中心(含音乐人工智能)、音乐康疗研究基地、融媒体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群,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特色学科方向高质量创新发展。

举措七:以“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为核心平台整体牵引高水平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宗旨,依托学校学科结构完整优势,联动上音“国际艺术家咨询委员会”,充分聚焦音乐教育、文艺创作、艺术产业的重大前沿与现实问题,尤其在“长三角一体化”“文化润边”、国际同行学科评估等重点领域产出智库成果,发挥高端智库育人咨政启民的作用,打造国际一流智库。

举措八:持续建设“长三角音乐教育与艺术产业发展联盟”。在联盟体制下,汇聚区域内16所高等院校、音乐家协会、产业平台等形成合力,整合高校、政府、行业各项优质资源,在联合办学、产教融合、文教结合等方面着力推进一批重要项目,以高水平成果积极推动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建设与区域一体化战略。

举措九:创设少数民族音乐人才育成基地及高层次音乐管理人才项目。以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专修班和新时代民族班为实施路径,通过培养层次、学科方向、育人模式的拓展与能级提升,为服务国家战略、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建设输送紧缺人才。同时,继续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与文化润边战略,持续推进润疆、润藏、润蒙、润滇等系列优质项目。

举措十:全面构建“以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在初步形成治理体系“1+6”核心构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的工作体系。以此为引领,建立完善一套基于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一流指标体系”“战略管理体系”“决策执行体系”“资源配置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荣誉表彰体系”。


四、加强领导和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 加强党委对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组织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领导体制、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统筹学校事业改革发展。

2.完善两级党政议事决策机制,落实规划实施及相关保障举措。加强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及时研究和解决“十四五”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督促重点工作推进落实。

3. 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依法治校,推进完善“1+6”现代大学治理与发展体系以深度参与上海市“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改革、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改革、开放合作与社会参与体系改革为支撑,进一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同时,结合艺术类高校实际特点,深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除制约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以党的建设与从严治党为引领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全面落实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的工作体系。以此为引领,从一流指标体系、战略管理体系、决策执行体系、资源配置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荣誉表彰体系等关键治理环节着手,全面激活改革创新动力,切实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同时,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依法治校的执行力。

(二)资源保障

1. 落实经费保障,合理使用资金。有效引入公共资金投入,统筹安排学校经费,落实规划实施的经费保障。以规划实施项目为载体,根据各职能部门、二级系部规划项目实施计划,合理配置经费结构,强化经费使用的惯例考核,提高用资效益。

2. 提供后勤保障,增强后勤支撑能力。建立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持续提升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全面梳理后勤服务保障业务,重点改善和发展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后勤设施与服务项目。

(三)规划实施与绩效考核

1. 组织全校加强学习,凝心聚力参与规划实施。组织各职能部门、各二级系部广大教职员工学习、讨论规划文本;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及校内各社团组织,面向广大学生开展规划学习宣传活动。促进全校师生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深入理解本规划的核心内容,共同关注学校事业发展,积极参与规划实施的行动。

2. 实行规划实施目标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结合艺术学科绩效管理的“一流指标体系”,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各职能部门、各二级系部要结合年度计划的制定,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岗、到人,并纳入部门和个人年度考核指标。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有责任监督本规划的实施,促进目标达成。

同时,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积极发挥同行专家评价的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一流指标体系”的符合艺术规律的考核评价办法,发挥“国际艺术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将国际同行评价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3. 建立规划实施的战略管理体系,实现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有效把握规划建设的总体进展。以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为依据,由学校按学年组织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并进行科学评估,对达成度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实事求是地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