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育大讲堂 | 江明惇:在乡间田野,找到中华民族音乐的根本

发布者:陈璐瑶发布时间:2025-01-02浏览次数:10



2025年1月1日上午10:00,“蔡元培美育大讲堂”迎来新年第一讲。“民歌《茉莉花》有100多种版本,西方歌剧《图兰朵》和经典曲《回家》都有它的身影,”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学者、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江明惇教授以《民歌漫议》为题,边讲边唱,为市民和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民族风情的音乐盛宴,他幽默地阐述了中国民歌的地位,“曾有人说民间文化是母亲,文人创作是父亲,但是,父亲也是母亲生的啊!”







民族音乐极富魅力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美学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第四届)成员,江明惇先生在民族音乐领域有着极高的成就。几十年以来,江先生坚持走到乡间田野,进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这些传播在祖国大地的淳朴音乐,为他的学术生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让很多深藏在民间的音乐文化遗产得以幸存和传承——山歌、小调、号子等中国民歌类型的划分,正是出自江明惇。



在这次的讲座中,江明惇先生着重讲解了中国传统民歌的起源、发展、类别和特征,东北、湖南的号子,浙江、山西、陕北、内蒙古的山歌,“孟姜女调”“鲜花调”等小调,他信手拈来,满满都是精彩的中国故事,“它看似简单,其实很有魅力”。


以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歌《茉莉花》为例,他生动的讲述吸引了众多观众。“《茉莉花》是一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民歌,我收集到的就有一百多首,据说有两百多首。它其实最早不叫《茉莉花》,叫作《双叠翠》,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就有记载,后来又叫《鲜花调》,”他透露,2008年北京奥运会唱了《茉莉花》以后,这首中国民歌在国际上影响变得更大了,但其实这首歌很早就传到了西方,并影响了不少西方经典的创作,“当年中国有一位英国使臣的秘书叫巴罗,他听了这首歌非常兴奋,觉得这首歌非常美,就把这首歌的翻译、歌词的乐音、字谱在英国发表,他还写了一本《中国游记》,在欧洲颇具影响。受此影响最大的是普契尼,他的《蝴蝶夫人》用了日本风格,但这个风格比较表面化,基本上还是意大利的歌剧基础,没有完整引用过东方旋律主题,但在《图兰朵》里,普契尼完整地用了《茉莉花》。”




保护传承是上音使命




在讲座过程中,让很多市民观众感动的是,已经87岁高龄的江明惇先生对于课件中的曲例,不管是民歌还是戏曲,都能随口就唱,从方言到润腔,从情绪到音调,韵味十足,无不体现了他在民族音乐领域全身心的投入。



“我们的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虽然没有专门的作者,但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群众传唱,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老百姓的情感表现,非常直接真实,很有价值。”他说,“很多民歌看起来就是很简单的四句话,但它实际上是积累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群众智慧,在广泛流传中进一步发展,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文化,所以,保护和传承好民歌,是我们需要加强的工作。”



蔡元培先生在创办上音之初,就将“整理国乐”写进了办学纲领中,成为上音已经坚持了近百年的办学使命,历代上音人也都将重视民族音乐的理念刻入了自己的音乐基因中。江明惇先生回忆说,“我在读书的时候,贺绿汀老院长给我讲他的创作经验,就说他在身上放了一个小本子,听到什么音乐就记下来,当时还没有《民歌集成》这样的资料,但靠这个方法,他也收集到了范围广泛、各种类型的民歌。”



为此,此次受邀做客“蔡元培美育大讲堂”,他也再度强调了上音在其中的责任和担当。“我们那个时候,上音只有500多个学生,现在已经发展得很大很有规模了,在新的时代,我觉得,当下的上音应该有世界定位,用世界的眼光和格局来推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上音应有的专业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