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终特稿】立梁架柱,上音人才培养体系初步筑就

时间:2017-01-04浏览:2278

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竞争。

上音在2015年推出青年教师“音才辈出”计划后,2016年又打出一套人才工作的组合拳,自此,高层次人才引进、新型学科团队建设、“双馨双成”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青年教师“音才辈出”计划,和优秀学生“音才助飞”计划,初步构筑了上音人才培养的完备体系,让每一名师生都有实现梦想体味成功的机会。

“上海未来不仅要建设四个中心,还要瞄准世界文化中心,音乐人才在上海有特殊的意义。而作为上海唯一一所音乐高等学府,上音有为社会积聚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感。”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强调,上音要超越一些固定的格局,用更大的胸襟和眼光来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


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拘一格”

2016年,上海音乐学院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分学科制定引进层次和条件,全方位且以“人”为本的积极推进,配合媒体大力宣传,截至6月初共接受报名54人;此后,精心组织国内外专家遴选,组成专家教授考核面谈小组,9月已全职引进教授2人,柔性引进1人,2017即将到岗1人。

另外,充分利用和对接国家、地方、教委等各层次的引进平台,为学院各年龄层次的人才做好发展规划,推送至合适的人才平台。

多名上音专家教授入选国家级、市级人才项目。其中,叶国辉教授被公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的入选要求极高,音乐领域除中央音乐学院曾获批一位外籍的讲座特聘教授外,国内尚无非引进类的全职特聘教授入选

 

“双馨双成”“音才辈出”打造师资梯队

从人才培养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上音上下齐心思路一致,“我们需要提早进行布局,做好师资梯队的建设工作。”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艳指出,布局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分类分层分阶段实施,开放多元灵活的发展计划。

“双馨双成”计划,主要是在41—55周岁、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中,每年遴选在创作、表演、理论和现代科技融合等方面有所建树、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为其搭建发展平台,创造成名成家的条件,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及梯队成员,共有15位教师入选。同时继续推出第二批青年教师“音才辈出”计划,共有26位教师入选。

该计划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为目的,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拓宽培养学科骨干力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以对接学院“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重点,聚焦创作、表演、理论、现代科技融合等领域,聚焦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学科团队建设,形成学院发展的合力。

林在勇表示,让中青年教师成才、成名、成家是我们推出“双馨双成”“音才辈出”两个计划的目标,只有更多的教师名满天下,才能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教师培养与管理,激励人才成长发展

上音一直鼓励教职工自我提升,进修深造。2016年,共2位教师入选上海高校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同时,共完成学历提升11人,其中专任教师4人;9位教师参加上海市教委组织为期三个月的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2016年3月,上音启动教师考核评价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向其他高校学习,拟定了《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岗位分类评价考核办法》。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是上海教育综改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对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外籍教师是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针对外籍教师薪酬标准、授课数量、聘用期限等方面的差异,学院通过充分调研、多次修订并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修订出台了《上海音乐学院外籍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在管理、考核、聘用、待遇及保障等方面均进行了规范,获得了外籍教师的认可,平稳圆满地完成了外籍教师新合同的签订,并从9月开始实施新的外籍教师工资体系。

2016年,院人事处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并在薪酬福利制度上按照各级要求和标准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