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CIMCIM)2018年年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圆满落下帷幕。对于有着58年历史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CIMCIM)来说,2018年是他们首次来到亚洲,来到历史悠久、音乐文化宝藏丰厚的中国举办年会。
本次会议分为两程,9月10日-13日落地武汉,9月13日-16日转至上海。年会以“理论、技术、方法:博物馆对传统音乐的诠释”为主题,国内外学者汇集一堂,围绕博物馆与收藏、媒体的影响与作用、音乐文物的收藏、技术的诠释等议题展开了发言与讨论,在交流互惠中推进了各方在音乐考古学、乐器学、古代乐器图像学、乐器博物馆管理等学科的共识与进步。
本次年会在上海举办期间,各类学术讲座、音乐会、乐器特展、文化考察等活动丰富,亮点纷呈。
亮点一:上音-国际博协合作开启新篇章
13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领导会见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来沪的7名执委。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艳,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瑞,副院长刘英,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出席了会见。
会上,林在勇首先向由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主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博物馆馆长加伯列·罗格诺尼(Gabriele Rossi Rognoni)领导的CIMCIM2018届全体执委致以热烈欢迎与诚挚问候。他回顾了访问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时与加伯列主席达成的共识与合作意向,充分阐述了上音参与举办本次年会的学术立意与优势所在。同时,他以贾湖骨笛为例,列举了中国学者在既往的乐器文物发掘、保护、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合作寄予厚望。
加伯列表示,非常荣幸2018年年会来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每次年会的举办,都是一次认识新朋友、获得新体验、建立新桥梁的过程。整个会议期间,他感受到了中国学者在各相关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将来也希望与更多中国学者、机构、院校开展深入合作。
在15日下午的大会闭幕式上,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CIMCIM)与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CCMI)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音乐学院作为CCMI发起单位之一,王瑞与史寅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值得一提的是,东方乐器博物馆此次成功加入欧洲在线网上乐器博物馆(MIMO),成为该组织在欧洲以外第二家、亚洲第一家加盟机构。
亮点二:“古谱·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
9月14日,“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长兴四年(993)之前,乐人共抄录了25首曲调,后被存于敦煌莫高窟,称为“敦煌曲谱”;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见天日,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本次音乐会选取了陈先生研究成果中的13首解译精品,经由数位专家学者寻律编配,再通过五弦琵琶、筚篥等古代乐器,及其他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以“耳听为实”的音响使千年前的敦煌古乐得以“新貌重生”。
敦煌古谱既有融会中西的音乐之美,在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音响呈现中又显示出其“打通历史”的距离拉近功效。正如林在勇题献所云,“因陈出新,应时生化,重现唐风,幸也上音!”
亮点三:博物馆之夜——“丝绸之路上的乐器”
9月15日晚,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专家抵达上音东方乐器博物馆“丝绸之路上的乐器”特展厅,并集体签名留念。“丝绸之路上的乐器”选取了东方乐器博物馆藏品中涉及丝绸之路沿线,包括众多东盟、南亚国家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民族的近百件乐器,是专为本次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年会而展出的。
“博物馆之夜”活动在史寅的主持下举行。现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学生曹歆钰和徐正阳分别为到访嘉宾演奏了琵琶曲《送我一只玫瑰花》和古筝曲《井冈山上太阳红》,引来外宾们时时赞赏。与此同时,“唐传正仓院五弦琵琶(仿)”和“唐传正仓院四弦琵琶(仿)这两件展品也引起了嘉宾们的浓厚兴趣。据悉,两件展品是中国唐代琵琶仿造物中还原度最高的展品,而研制该琵琶的工程师也来到现场与外宾交流。
此次展览通过对丝路弓弦、拨弦、吹管和口弦等乐器的介绍,展示了丝路音乐文化一斑,描绘出一幅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盛景。加伯列主席也对东方乐器博物馆给予本次年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亮点四:“中国古代乐器发掘”系列学术讲座
在沪期间,为使参会国内外代表充分了解中国音乐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和进展,9月13日,上海音乐学院内举办了题为“中国古代乐器发掘”的专题讲座。该讲座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传统音乐领域专家萧梅教授主持,由三位中国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居中教授,音乐史学家、笛龠演奏家刘正国教授,以及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张翔担当主讲人,对中国境内最引人瞩目的几项音乐考古发现加以讲解。
亮点五:中国印象,沪上雅韵
江南丝竹、评弹、青浦田歌等江南地区音乐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上海的地域文化之中。9月15日下午,国际博协年会的参会嘉宾们在江南音乐传承与实践基地观赏了一场江南传统音乐非遗经典演出。
此次展演的音乐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源于民间的青浦田歌《问花名》、《十二生肖》,又有学院化的古琴曲《龙翔操》、舞台化的苏州弹词《莺莺操琴》等;而在演出形式上,既有独唱明清小曲《四季相思》、江南民歌《茉莉花》,也不乏器乐合奏——江南丝竹《行街》等。
供稿:院办、东方乐器博物馆
撰稿:闫旭
摄影:刘戈琳、刘桂腾、冯庆明、陈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