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学子“首届上海市高校理论宣讲微课比赛”夺魁

时间:2018-11-09浏览:2100

日前,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工作部选送的“红色音子”参赛团队,在由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首届上海市高校理论宣讲微课比赛”决赛中,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

此次比赛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起,旨在以青年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根据当下社会群体的学习特点,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网络,用学生宣讲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把党的十九大报告呈现出来,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显直观生动的网络课程,提升十九大报告的学习效率和覆盖率。

11月4日下午,在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301报告厅决赛现场,市教卫工作党委,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17名老师担任本次大赛评委。上海市高校理论社团联盟成员代表、复旦大学红帆训练营共计200余人出席了本场活动。

各参赛队伍在初赛45分钟课程基础上,经过凝练,现场展示8分钟课程,所有评委现场打分并点评,经过激烈的角逐,评审老师一致认为,上音团队授课形式丰富多样、现场互动活泼,授课脉络清楚、层次递进,音乐元素与授课内容紧密贴合,既有理论深度、又带领观众陶醉在音乐声中,8分钟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最终,上音参赛团队与来自中医药大字的团队获得一等奖。 

上音参赛团队的授课题目为今年我校学生工作的主题: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文化繁荣使命。8分钟现场授课分为红色音乐作品的美学特征与内涵、传承跨越时空的红色基因和勇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使命三个部分;

以小提《红旗颂》作为开场,从红色音乐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形式和风格、与审美对象的关系总体概括红色音乐作品的美学特征与内涵;

在中共成立初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后、“孤岛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等几个不同时期,以上海代表性革命音乐家和红色音乐作品,来说明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与情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具有现实意义;

以上音学生的各类艺术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案例,理解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及当代大学生如何勇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使命?那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最后,以李大钊1918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总结,收尾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赛所涉及的音乐案例,包括《游击队歌》《长城谣》《新四军军歌》《红旗颂》《眺望》均为上音师生校友作品,用上音人的作品讲述上音人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格外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供稿:学生工作部

撰稿:付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