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享有国际盛誉的指挥家、钢琴家郑明勋大师课在上音排演中心308教室举行。本次大师课由上音主办,作曲指挥系、管弦系与声乐歌剧系承办。
郑明勋的音乐生涯始于钢琴演奏,并在1974年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他曾在多个世界知名歌剧院及乐团担任指挥,包括佛罗伦萨市立歌剧院、巴士底歌剧院、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首尔爱乐乐团、米兰斯卡拉爱乐乐团等,并与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等顶尖乐团合作。他以卓越的音乐才华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敬。
大师课后,院长廖昌永、副院长冯磊前来问候致意,对郑明勋先生的倾力指导表示感谢和敬意,同时对参加大师课的同学们也表示关心,期待年轻一代的指挥、独唱及乐队合奏人才们成长为优秀的专业音乐人才。
当天,郑明勋对三位上音指挥专业的学生进行乐队排练指导。第一位登场的青年指挥林天皓,曲目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郑明勋提出,面对勃拉姆斯这样具有“深度”的作曲家时需要在音乐里寻找“伟大而平静的灵魂”,乐团与指挥要以真诚的心境去感受音乐。他还谈到青年指挥总是会过多地重视手势,而过量的手势会阻挡思想。他认为指挥的目标是帮助乐手找到一种深发于心的声音,不一定要让乐团一直跟随手势做到事无巨细,而是用恰当的提示传递指挥对音乐的思想和感受。
青年指挥丁嘉滢带来的曲目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郑明勋认为该曲主题的音乐形象应当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大提琴与中提琴演奏的如空气流动一般自然平缓的琶音,其二是高音乐器如雄鹰煽动羽翼般的上下行音型。他提出,有些青年指挥会过度要求吻合音乐文本的精准,而这样的精准会让音乐失去自由,有时需要让音在“模棱两可”(Between)之间发出,从而获得更自然的听觉上的精准。
第三位登场的是青年指挥金郁矿,曲目威尔第歌剧《唐卡洛》唱段,由低男中音刘葭演唱。郑明勋指出在指挥歌剧唱段时,应当将声音预设进规定的故事场景。在面对不同的声种时,需要用管弦乐队因地制宜地配合不同演唱者的声音特质。同时不需要过多地控制独奏家(演唱者),指挥应当在给予独奏家自由的同时让乐队将其支撑起来。
郑明勋先生为人谦逊,语言幽默,一举一动尽显大师风范。他极富激情的言说与饱含学识的教导让在座师生流连忘返,尤其是现场演示指挥技法时,他的双手有如魔法,音乐自然流淌。郑明勋先生对几位青年指挥和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表示高度赞扬,他表示,同学们都展现出对学习的认真态度与极高的音乐素质。
林天皓:郑明勋大师毫不吝啬地将他的音乐观、艺术观甚至是人生观分享给了我们。在他与乐队交流的过程中,他从不片面地从纯理性出发,而是让所有人暂时忘却谱面的拘束,从心底感受音乐的流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他在台上做示范时,整个乐队的声音彻底不一样了,变得厚重而深沉,每一次音乐振动的频率都能带动我呼吸的起伏,他在心里好像什么都做了,而外在又好像什么都没做——正如他告诉我的:“难的不是什么都做了而是什么都不做。”作为一名学生,我希望能够离他给我们展示的世界近一点、再近一点。
丁嘉滢:郑明勋大师谈论到了指挥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所必需的“信仰”——对音乐本质的爱与纯粹,令我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大师通过赋予灵感的亲自示范,传递出指挥对于具体声音要求的极致理念,包括指挥应该如何有意识地去激发乐团音乐家们的内在情感,从而让音符背后所饱含的信号与情感成为指引我们肢体呈现的出发点。指挥应永远以服务音乐本身为首要目的,而非表达自我。大师还无私分享了自己早年学习生涯的体悟,以求为我们解惑。我们需要学会真正的聆听,并有智慧地去链接乐团,引导出乐团的自发性与凝聚力。
金郁矿: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当他示范指挥时,乐团所产生的声音变化。一切就是如此神奇——同一时空,同一群人,唯一的改变就是指挥从我变成了他。究竟如何才能描述这种魔力?我穷尽脑海中的语言也找不到合适的描绘。我只知道——在那个时刻与我共处一室的所有人,感激能与你们共同体验了一段超越文本的旅程,一段今后只有你我能够心照不宣的旅程。我想,我们都在前往罗马的路上更近了一步吧……